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回复: 0

优师云_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数学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66
发表于 2021-5-14 12: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分数除法》
一、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 4/7分别平均分成2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观察、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以前学习分数乘法、倒数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的活动来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导学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新知,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四、教学过程
创设“分纸”情境,引入新课。
1、口答:(1)把16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2)把1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2、涂一涂,算一算:4/7的1/3是多少?(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涂一涂)
3、由“分纸”提出教材问题一: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自主探究,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1)、能根据已学习的知识列出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分数除法。(板书)
(2)、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3)、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初探算法。
     解决问题二: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列出算式,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2)、学生猜想:“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进行计算,发现除不尽,产生疑惑。
(3)、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4)、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5)、对比发现。
将涂好的纸与上课一开始涂的“4/7的1/3”进行比较发现:“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相当于“求4/7的1/3是多少”
(6)、说一说可以如何计算4/7÷3,初步感知算法。
3、尝试计算,深入感知算法。
(1)、呈现教材问题三:“算一算,说一说”中的两道除法算式。
(2)、指名说一说每道算式的意义。
(3)、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4)、全班评价。
4、小组交流,总结算法。
(1)、小组内观察黑板上的三道算式的计算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指名汇报自己的发现:除号变乘号,整数变成它的倒数,被除数不变。
(3)、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算法:(学生口述算法后)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相当于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5、结合自己的计算过程,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实践应用: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1、第1题:进一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
(1)、学生独立画一画、涂一涂。
(2)、指名说是怎么涂的。
(3)、说一说每题的算式及结果。
2、第2题:延伸对除数是整数的算法的理解。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第4题:沟通除法与乘法的联系。
先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再汇报填写结果。
4、第5~7题:利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尝试列式计算,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路及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我对数学课如何“创设情境,体现学生主体性”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一、创设情境要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描”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创设动境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开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时空的开放、思维方式的开放、评价形式的开放等等。这些开放交织在一起,使教学过程呈现多维开放的格局,教学也由此从封闭、单一、机械走向了开放、多维、灵活。
三、体现学生主体性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提出: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27 01:16 , Processed in 0.2136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