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回复: 0

优师云_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语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82
发表于 2021-2-3 13: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五年级下册   《示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示儿》是陆游爱国诗中的一首名篇,示儿——告知儿子们,这相当于是遗嘱。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初衷未改。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之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它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二、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能借助注释和资料,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从诗句想开去,通过对南宋历史背景资料的交流、了解,深入体会诗人因祖国未能收复失地而悲伤,因人民遭受苦难而悲痛,因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屈辱求和而悲愤以及对收复失地、重新统一祖国无比渴望的思想感情。
3、在体会诗的情感的基础上,反复吟诵诗句并能背诵。
4、通过拓展、积累,了解诗人的追求与梦想,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建起诗人鲜明的爱国形象。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璀璨的明珠,但是由于时空遥远,对学生学习会有一些难度,所以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才能走近作者,体会陆游的忧国忧民,赤胆忠心。全诗生字新词的音形无障碍,但在朗读的的情感基调是有难度的。
三、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深入挖掘诗歌创作的背景。2、创设情境,用诗文充实情感体验。3、引导朗读,巩固体验。4、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故事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一位老人说起......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板书:陆游】
2、简介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一生有九千多首诗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1210年,陆游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他唤来儿孙,留下了一首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的诗作——《示儿》。【板书:示儿】
3、     齐读课题,理解“示”的字义。
查阅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字意。“选择“示”的正确义项。理解:“示儿”就是写给儿子看,告知儿子的话。
二、初读古诗
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随机正音、指导。)
2、读出节奏。
(按划分的节奏练读,分小组比赛读、师生合作读。)
3、三读 “平仄”。
(聆听吟诵录音,感受古人抑扬顿挫地读古诗。)
二、品读古诗
1、对照注释,理解古诗。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的情景简明扼要地写下来。(写话卡)
天灰蒙蒙的,陆游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知道自己就快要死了。他颤巍巍地对床前跪着的儿孙们说:“           
                                          ”说到这里,泪水顺着他的眼角流下来,他接着又说:“                 
                        ”陆游的儿子悲切地说:“     
                                                  ”陆游带着无奈和遗憾,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2、学生补写,指名交流。
3、学生齐读古诗:找诗眼,统领全文。请你找出最能表达诗人心情的一个字,将它画上“O”。(悲)
4、这是一首弥留之作,洋溢着浓浓的悲伤,作者是如何写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听听他在说些什么?老人颤动的嘴唇艰难地吐出这样一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
5、历数陆游生平,补白体会“万事空”。
(1)回顾陆游的一生,他一心报国,历任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宝章阁待制等职,虽多次被委以重任,但也多次被“投降派”排挤打压,弹劾罢官,一生多劫难。——此时此刻,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所有的苦难已经随风飘逝,
“死去元知万  苦难 空”(齐读补充句)
(2)忆往昔岁月,想当年陆游12岁能诗文;29岁获得省试第一名;38岁被宋孝宗召见,赐“进士”出身;42岁就作诗18000多首,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诗,名满天下,满腹经纶。——可此时此刻,油尽灯枯,功名已是身后事,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死去元知 功名 空”(齐读补充句)
(3)再回首,陆家乃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在山阴置买了田地,建盖了房屋,生活富足宽裕。——可家财万贯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还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死去元知万  财产 空”(齐读补充句)
(4)是呀,人之将死,还有什么苦苦纠结的呢?
(齐读两遍:死去元知万事空,万事空,万事空……)
(过渡:可陆游真有事放不下呀!他含泪说道:“但悲不见九州同。”)
6、陆游悲的是什么呢?——不见九州同(板书:九州同)
陆游生在北宋灭亡之际,他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烈,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凄惨的岁月——
(播放北宋灭亡历史背景资料视频;出示北宋和南宋地域版图)
7、国破家亡,南宋的统治者却不思收复失地,他们在干什么呢?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这样写到——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指名读,教师释意。引导齐读:多么令人心痛呀!西湖游船上,歌舞升平,让我们愤愤地责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统治者一味屈辱求和,让我们心痛地劝诫他们不要“直把杭州作汴州”!)
8、陆游和千千万万子民一样,盼望着朝廷军队能收复失地,重回汴州,再现盛世。可他们等呀,盼呀,盼呀,等呀,这一天始终没有到来。65岁那年,陆游写下了这首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那奔腾的黄河已成为金兵的饮马槽,那巍巍千仞的华山,已成为金兵的牧马场。中原百姓被金人奴役,盼望王师早日来收复失地。他们流尽了眼泪,望眼欲穿,盼来的却是:南望王师又——一 ——年。
(1)指名读古诗,教师读诗意。
(2)回环往复地询问、朗读,体会满怀期待之后的那份绝望。
十年过去了,王师来了没有?——没有!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十年。”
二十年过去了,王师来了没有?——没有!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二十年。”
三十年过去了,王师来了没有?——没有!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三十年。”
四十年、五十年过去了......南朝的军队始终没有来,百姓们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9、陆游的一生与平定中原、光复失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他的诗作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示诗句,指名读)
20岁时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40岁时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诉衷情》
61岁时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大散关。——《书愤》
67岁时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2岁时   一闻战鼓意气生,   有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
今日,陆游85岁高龄,他再也撑不到朝廷重返汴州的那一天了,这怎能不让他痛心呢?老人只能喃喃地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10、牵肠挂肚,难以瞑目。陆游只能拉着儿子们的手一再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师创设情境,提示语补充式朗读:
陆游( 无奈/充满希望/伤心)地对儿(孙)子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遍遍的叮嘱,一次次的重复,那分明是老人内心的痛,这叫他如何放得下呢?(齐读)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
11、回归全文,整体感知,背诵古诗。
(1)老人去世了,他带走的是对故国的依恋,他牵挂的是故土的百姓……让我们再次包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赤子之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隐去古诗,指名背诵,全班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南宋灭亡后,陆氏子孙殉国资料补充。
陆游死后6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之孙 :陆元廷  闻厓山之变,忧愤而死。
陆游曾孙 :陆传义  闻厓山之变,绝食而卒。
陆游玄孙 :陆天骐  于厓山战役中,不屈于元, 投海而死。
(体会陆游爱国的优良家风,世代忠良,令人钦佩。“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家风世代传!”)
2、今天的我们生活幸福,健康成长,这都离不开祖国的富强、和平,让我们用梁启超先生的《中国少年说》(选段)激励自己,为祖国的繁荣奋斗!
(齐读《中国少年说》选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示儿》。
2、积累爱国诗句(不少于3句)抄写在采集本上。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明确古诗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指导策略”,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去思考:
一、深入挖掘诗歌创作的背景。
陆游临死之前牵挂的事情是国家没有得到统一,在他心中家为轻,国为重,他的爱国情怀至死不渝。   陆游当时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地向侵略者屈膝投降,从而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引起陆游的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之时,但“北定中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朝廷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破碎的山河早日能得到统一,对光复中原,一洗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只有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才能走近作者,体会他的忧国忧民,赤胆忠心。了解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意,走进作者内心,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用诗文充实情感体验。
要想体会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仅仅依靠个体体验,难度很高。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的心情时,我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以及陆游各个时期的诗作作为补充材料。如此一来,学生从多角度与陆游对话,对句子“但悲不见九州同”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引导朗读,巩固体验。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如“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体现的是诗人对儿子的千叮万嘱。引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感受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朗读的气势,尝试下来,效果不错。
四、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教学中,我在理解诗意环节采用“对照注释、展开想象、情景再现、补充对话”的办法。学生不仅仅照字释义,而且转换成一个场面描写中的对话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丰富,放飞思绪,深入体会。
课堂教学的确是一门艺术。上好一节课对自己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这次执教对于我来讲,是很好的一次专业提升的机会,我十分感谢南诏镇联片教研这一平台以及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帮助。再次感谢在这次活动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老师们,有你们的帮忙和认可,才有这精彩的一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16 07:56 , Processed in 0.2660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