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回复: 0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美术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82
发表于 2020-1-4 18: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剪对称鱼形》
一、教材分析
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和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深蓝色的海水中生长着花纹漂亮、形状多样的鱼类,它是学生最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它是一节集欣赏设计、造型表现、合作探索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关知识。本节课正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折、画、剪等方法来进行创作,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对称形的特点,并能运用对折剪的方法剪出不同的鱼形。
2.通过剪对称鱼形、剪内外花纹的体验过程,能获得对称形剪纸的基本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剪纸的快乐,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  
三、学生学习能力
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课堂常规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习惯还比较差,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美术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美术课的喜爱.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互助学习法、展示评价发,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1、情境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地探究与发现,并用启迪、暗示、设疑、点拨、讲解示范等方式,展示学习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的互动作用, 2、激励评价法,评价时遵循“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维和多级的评价方式,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这些教法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课件欣赏:美丽的鱼儿
2.谈话:海底之美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生存着一种生物——鱼
二、探讨方法步骤
1.课件欣赏:剪纸鱼儿
2. 小结:在剪纸中,鱼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题材,鱼经常和年年有余结合在一起,有余的余是多余的意思。
3. 展示鱼结构图,了解鱼的结构。
4. 课件呈现剪纸鱼,引导观察发现——中线两边的形状、大小相同(对称)
    5.揭示:将纸对折,可以只画或只剪鱼的一半。(对称剪纸)
6. 揭示并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对称剪纸的方法剪对称鱼形
7. 课件展示剪对称鱼形的方法,学生观察并说说剪对称鱼形的过程:
折(正面朝里)——画(在封口边画一半)——剪(由外到内)——贴(铺平)
8.判断对错,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折剪。
9.课件欣赏:对称鱼与对称鱼剪纸作品。
10.学生尝试剪对称鱼形
三、自主创作   
1.剪一件外形独特,花纹与众不同的鱼形作品,全班拼贴出鱼的海洋。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2. 集体组拼海洋鱼群图。   
四、展评作业,拓展延伸。  
小结:海洋有了鱼儿才不再孤单,鱼儿游到珊瑚丛和海草中,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说说你最喜欢那一条剪纸鱼儿?为什么喜欢?
五、拓展延伸     
欣赏民间剪纸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美。
五、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设置是借助民间剪纸的形式学习剪对称形和镂空技巧。通过剪对称鱼形,认识将纸对折剪制表现对称形的方法,接触基本的镂空技巧表现鱼形的内外花纹,培养学生巧剪花纹的动手能力,并养成安全使用剪刀、细致耐心的意识。
遵循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我通过视频、图片营造情景,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暗示、观察对比、设疑点拨、讲解示范等方式让学生对对称鱼形有了认知,期间穿插了激励的语言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剪纸课的好坏,主要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最主要要处理好“教”和“悟”的关系。“教”是指从教师的讲解入手,以教师为主讲,学生跟随教师,教师通过讲解把一些优秀的剪纸作品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直接掌握这种优秀经验。“悟”是指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领悟,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发挥潜在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到“教”和“悟”相结合。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来进行剪纸艺术教育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16 06:48 , Processed in 0.2958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