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回复: 0

教学课例研究报告_小学语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82
发表于 2020-1-4 16: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题研修人
任教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8、大自然的语言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中的景物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五年级学生竞争意识增强,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不甘落后;自制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进一步增强。因此,对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指导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能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2.事理说明文。
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四:精读片段,分析说明方法
五:揣摩语言,品析表达效果
六:拓展延伸,进行个性表达

四、教学过程
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
今后的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一)教师方面:
1、教师应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多阅读一些当代作家的获奖作品以及优秀的国外作品。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了解语言、文学、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语文课程实践和研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应努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持续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学素养;要善于与同行、学生合作,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对话交流中学会自我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2、与时俱进,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比较差异,调整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 (二)教学方面:
1、开设阅读课,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普希金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家长和教师都常把学生束缚在现行的教材上,不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阅读,能大大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口语表达,更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对课外阅读的忽略,会直接导致学生语文知识的严重匮乏,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难以真正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16 11:49 , Processed in 0.2268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