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学会做人
《论语》是以“人”为主体和主题的,自始至终贯穿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正直而快乐的人,只有做好每一个健康的个体,才会有融洽的群体,促成和谐的社会。宋代赵普说:“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对于现代人来讲,我们读《论语》,学孔子的意义似乎不像古人那样为了平定天下,而是在于能在物欲横飞的世界中找到让心灵宁静的家园,找到诗意的栖居地,解答每一个生命个体出现、生长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困惑,正确处理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论语》教给了我们一些智慧。在学习先贤经典的时候,我们既要关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充分理解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将经典和现实结合,让古老的智慧同样成为当今人们待人处世的钥匙。
二、让传统文化与我们的课堂融会贯通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和课堂便是我们的阵地,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如我们学校就开设了特色《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一篇篇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一首首唐诗宋词让学生读出了韵律的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地热爱学习。“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如自由诵读,朗诵会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浸润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也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三、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我们可以讲给孩子这些节日的来历,并在每个节日做一些相应的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九月开学不久就是中秋节,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团聚与和美的中秋节的内涵。再如,端午节到来之际,让学生搜集资料,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摘选屈原诗歌诵读,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们舍生取义的英雄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学习,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结合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活泼、健康、茁壮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