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回复: 0

以自己的实际教学为例,说说你对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880
发表于 2019-11-5 21: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自己的实际教学为例,说说你对小学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以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为核心,把握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也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默会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全部掌握的。需要长期的渗透和不断的体验来感悟。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分段加以落实,有机进行渗透,不能过高地定位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准确地进行教学目标定位呢?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把握来看,应定位于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因为数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意图是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其次,从教学目标的分解上看,还要照顾到个别差异,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学生学习起点、个性差异的不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关注差异的关系,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显然,立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定位,必然要求教师充分地挖掘和理解教材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例如,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为了落实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点渗透假设思想。沟通直观图示法、列表推算法、假设置换法、金鸡独立法、鸡翅变脚法等方法背后的假设思想。(2)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探究,因此教材先从数据较小的例1入手,让学生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数据较大的原题,从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3)渗透建模思想。可通过“假设——检验——提炼——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方程求解模型,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模型解决其他问题。(4)渗透化归思想。让学生意识到许多问题都可以化归为“鸡兔同笼”问题,拓宽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以数学思想方法引路,整合教学资源。
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应合理取舍教学素材,整合教学资源。即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自觉地选择和整合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得更加紧密,更能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熏陶。
(1)关注“教材”是否适合于你的课堂
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得十全十美,也不可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情况,难免有些题材脱离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其中潜在的价值,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找规律”主题图的处理上,笔者把教材第2幅地板图案作为主要素材来教学,分步呈现主题图,而且对主题图进行二次利用。这样安排,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将原先处于同一层次上的两幅图,变为不同层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现规律,巩固规律。
(2)关注“人材”意识是否到位
“人材”意识主要表现在教师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因素,围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主线,从达成教学目标的角度去搜寻“素材”,善于观察学生,读懂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把握好处理教材的“度”。例如教学《重叠问题》一课,为了重组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出发,可以把“你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你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素材的调查结果作为研究材料。
(3)关注“素材”是否进行梳理提升
同样的素材,如果平均使用力量,或者缺少提炼,教学价值可能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习材料应该体现层次性与发展性,需要有序组合,需要在巩固运用中梳理提升,提炼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教育价值。
例如:人教版三上“搭配的学问”练习设计,安排了“午餐问题”、“游园路线问题”、“破译密码”等情境。梳理教材练习,每一个问题情境均有目标重心,如:午餐问题从原来的“二三搭配”拓展为“三三搭配”,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游园路线问题则侧重于“符号思想”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路线”。“破译密码”问题由“这密码是由三个数字7、8、9组成的一个三位数,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密码”入手,突出“有序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可见,教学中始终把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渗透符号化思想放在首位,发挥每个素材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完整建构与学习水平的有效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6-17 00:18 , Processed in 0.2278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