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回复: 0

教学中创新方法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12: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

创新教学策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为目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供大家参考。
其一,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想象空间。
人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提倡的创新教育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满堂灌。应该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留出更大的余地让学生推测和预料,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中得到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大脑是越用越灵活,接触的事物越多,储备的知识量越广泛。实际上,学生的想象力本身就属于一种创造性思维。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是最能表现想象力的。在诗歌中,简洁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很深而且很复杂的生活背景,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讲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仔细体会诗句中的含义,想象其中的画面。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思维得到了扩展,每一位学生都在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想象画面。诗句在学生的大脑中展现出不同的景象和画面,说明人与人是有差别的,这就是个体差异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每一位学生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不足的地方。
他们要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来不断地提高自己,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在语文课本中像这样的课文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们要不断地总结学过的知识和吸收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会有所进步。
其二,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能力。
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倡六可以,即错了可以重答,不完整的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同意见的可以争论,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发问,对老师的教法可以提意见。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享有自主、自由的权力。
其三,课堂教学应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所谓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教材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
语文这门课程是小学语文教师们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如果小学语文教师们连文字都不认识的话对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是无从下手的。教师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要让学生在理解中学习,对于某个知识点不能死记硬背。
语文知识的学习是没有公式和定理的,要结合小学语文教师们身边的实际生活把课堂上的知识引用到生活中去,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们的语文水平。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然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四,鼓励质疑问难,勇于进行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一

1.鼓励质疑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 我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和看录像相结合, 接着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最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目的是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 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有的学生问:"鸟的天堂究竟指的是什么?"有的学生问:"这株大榕树究竟是什么样的? 里面的鸟儿又是怎么生活的?"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第一次去没看到一只鸟。
第二次去后心中确感叹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这株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营造一种敢问、乐问、善问的气氛,并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
2.参与讨论 充满生机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
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
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
进而,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展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3.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方法有下述几种:一是鼓励观察,促进联想。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始发因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要使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通过观察产生联想,通过联想实现创新。
如《秋天》这一课,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亲身观察、体验秋天的美景,然后教师再启示:"同学们能不能想象出冬天和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这时学生就会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积极联想。二是增强直观、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就会失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动力。
儿童时代最易幻想、最具想象力,善于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儿童的特点,结合课文中的一些神话、童话及科学幻想故事,充分运用幻灯、投影、图片、音像设备、电子计算机等各种教学媒体,进行直观形象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想象的基础和丰富的想象素材,让学生尽情地去想象。三是减少统一,鼓励求异。古人云:学则生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字词理解,要以字典为准:提练中心,要以教参为准;回答问题,要以教师的教案为准等。实际上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独立创新的自由,对学生有百害而无利。因此,我们要允许求异,鼓励质疑。四是突破定势,实现灵活。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问答式为主,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完全局限在教师设计的琐碎的问题之中,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为改变这种状况,可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如自读提问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甚至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感悟、去寻找灵性。
4.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作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积极的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要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形式,使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形式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既要鼓舞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支持他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讨论、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表现,个性特长得以张扬。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3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二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
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
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
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
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
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
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
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
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
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
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4
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创新方法三

一、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
创新精神,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去激励和推动。因为激励可以使人发现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的勇气和动力。古往今来,那些有成就的发明家,他们的创新行为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激发。
快速计算发的发明家史丰收,在上小学时就发现了算术教学中的一个怪问题。教师在黑板上演算习题,习题的数字读、写、看都是从左到右,从高位开始的,而运算正好相反。史丰收问老师:算术能不能从左向右。
从高位算起?老师沉思后说:几千年来都是这么算的,课本上也是这么写的,你就跟着这么学吧!不过你要是有兴趣,也可以发明创造嘛!在老师的激励下,他的创造愿望终于如愿以偿。
因此,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必须千方百计的爱护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的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造欲望就会激发起来。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应有以下正确的认识:
1、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的创新。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有时相距很远)却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
教师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创新,更不要误解为严密的逻辑思维、重要的理论发现和科学的创造发明等,那就势必把很多具有创新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
2、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是天生的创新人才,他们的成长经历凝聚着他们创新的胆识和能力:一个婴儿出生后,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需要与人交流了,便开始呀呀学语。
刚刚会说话,其语言和思维就令人惊奇。孩子的创新意识、学习欲望、生命发展三者之间是紧密相联的。在相互信任的氛围中,学生会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3、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发现,我们有些教师常常不以为然,不置可否。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置学生的质疑于不顾,仍按自己的设计组织教学。
这种不尊重学生的发现、不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硬拉着学生"跟我学"的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了创新的欲望和学习的需求,创新精神被扼止于萌动之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越学越没灵气"的不良后果。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发现,满足学生创新学习的需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挖掘课堂教学的创新因素,培养创造力
课堂是学生创造力成长的主要园地,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所以要发大力气来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怎样在充满活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维,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
在小语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新颖性、独特性、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一位教师教《称象》,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的重量,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的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不是不能,关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可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二)鼓励质疑,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发问家。对儿童而言,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的问题很多。
为什么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孩子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这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相联系的。对于孩子的很多荒诞不经的问题,我们常常采取的方式是呵斥制止,不予理睬。
这样时间长了后,孩子的质疑问难的精神就会被窒息掉。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另一方面,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能够不断的提出问题来,教师还应该有正确的应对发问的策略。
在课堂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跟教科书、跟老师设定的不一致的意见,教师更应该慎重地给予解答,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最好延迟做出判断。
而不象我们现在所形成的习惯,教师马上要给一个反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习惯性的、条件反射式的给予否定。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老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根据年段的不同、课文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的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能有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
教师对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每个学生一定会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要重视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学习和师生交流的机会,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示。例如在教学《灰雀》一课中,有个学生问:"列宁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讲话,而不跟会讲话的男孩讲话呢?"当时,我没急于回答,而是因势利导,引发孩子思考讨论:"啊!我也弄不明白。你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可以讨论讨论。"一个学生说:"列宁怕小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孩。"
另一个学生说:"列宁表面上是对灰雀讲话,实际是跟小孩说话。"一位历史巨人像一个普通百姓一样跟小男孩交朋友,跟灰雀交朋友,列宁爱小孩、爱灰雀之情尽在不言中,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都充分体现出来了。
可见,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气氛,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此坚持下去,全班一定会形成探究的氛围,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
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同时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读写练习,培养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后,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结尾。
我课前通过个别了解把一个学生的想象的故事结尾制成光盘,此时播放说:"这就是王红同学所编的故事结尾,真生动!请同学们继续大胆想象,大家一起评出几个精彩的故事结尾,老师再把它制成光盘,我们一起欣赏。"这就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连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手来。
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展创新性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课外活动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全面开放课外活动设施。课外活动要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有资料、有设施、有场地。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服务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得的知识得到印证和拓宽,在课内培养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创办学生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和实践来挖掘。
放手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报刊、电视台、广播站、少儿剧团(课本剧),主动充当小编辑、小记者、节目主持人、小演员的角色,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性到开展工作。浓厚的兴趣、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为不断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4 04:07 , Processed in 0.29421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