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回复: 0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12: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集锦

所谓的“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质疑”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常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故事、游戏、用猜想和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比如在教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洋洋和乐乐,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只有一个苹果,要平均分给洋洋和乐乐,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

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因此,我们在创设的问题情境时,即要根据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记得在听一节《圆的认识》课时,这个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猴子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猴子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猴子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猴子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猴子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笑,教师语言配合:猴子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这样的情境就非常有效.(汇通)

创设情境也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起来,如一个老师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她设计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长方体形状的多呢还是圆柱体形状的多?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多数器具都设计成圆柱体呢?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在形象思维的伴随下,训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情境创设也是非常有效的.(汇通)

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末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穿小)

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选择一些现实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说和我们生活相关联的,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可以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得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25.50元、4.95元、208.00元、7.08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125.50元、208.00元、7.08元等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208.00元就是208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7.08元表示7元零8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7元8角了。在争论中引导学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价格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就知道准确的答案了。

现实的问题情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例如五年级下学期学生在学习“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时往往让学生容易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在其中一个杯子中放一块石头,问:“你看见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杯子的水平面升高了。教师追问:“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杯子里的水增加了?”学生马上否定。“那是为什么呢?”学生争着抢答:“老师,您放的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模型的建立已经进入状态。教师又拿出一块石头放进另一个杯子中,问:“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第二个杯子的水平面超过了第一个杯子。师再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就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巧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讨论,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有助于新知识的生成。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首先出示某超市的购物情境,得出一组商品的价格分别是:125.50元、4.95元、208.00元、7.08元……然后提出两个思考题:①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②像125.50元、208.00元、7.08元等这些标价如果把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全体学生经过讨论,很快能回答第①题,而第②题则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如208.00元就是208元。有的学生说,小数部分中间的“0”去掉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了,如7.08元表示7元零8分,而去掉小数部分的“0”,就变成7元8角了。在争论中引导学生: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价格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就知道准确的答案了。 所以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需要数学,把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西南)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些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

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与生活紧密联系。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来,有几种拿法?怎样拿比较快而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西南)
讲到探究性的提问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前年在理工大附小听“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得到肯定后师用等号连接三个“1”。接着,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两个0成100,提问:“现在这三个数相等吗?你们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这一提问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积极思维之后,得出分别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师板书: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并引导学生把它们都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即:0.1米、0.10米、0.100米,通过比较改写后的实际长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得出0.1米=0.10米=0.100米,引导学生先从左至右,再从右至左观察比较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学生不难从中体会“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如此初步感知后再问学生:“学了小数的性质后,除了刚才的方法,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使1、10、100相等吗?”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相等” “不相等”“相等”的变化过程中,始终参与认知活动,尝到了思维成功的乐趣,在对新知的挖掘中体验到一种类似研究者的成就感,这样的数学课堂能不吸引孩子们吗?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教材才是最有效的。在进行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年、闰年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从1993年到2004年的二月各有多少天,引导说出这些年份二月份总天数的规律: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呢?”学生顿时无语,一阵思考过后还是无果,于是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进入学习的探讨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教材才是最有效的。在进行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平年、闰年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从1993年到2004年的二月各有多少天,引导说出这些年份二月份总天数的规律: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之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每隔4年的二月就是28天呢?”学生顿时无语,一阵思考过后还是无果,于是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积极进入学习的探讨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激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西南)

与大家学习周日南老师的专题报告摘录:教师要根据课型的不同,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1、创设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情境,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这是我们老师常用的方法。2、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如几何图形教学中的设疑(激趣)--猜想--验证模式。3、创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造成矛盾的问题情境。如《三角形的内角和》,老师开门见山:看到了什么?(出示一个锐角)继续看(锐角变成锐角三角形);接着直角、钝角变成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方法同前);老师提出数学问题: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大?说理由。4、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如《平均数》,教师:喜欢篮球吗?四年级进行投篮比赛,四(1)班小强投入5个球,如果你是记分员,你怎样记?四(2)班2人共投入8个球?记“8”不知道四(1)班的同学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怎样用一个数表示2人的整体水平?

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然而,尽管从一开始被提问的学生就能立即对上述问题正确作答,大多数学生并能依据“两点间直线最短”对此作出必要的论证,但任课教师却仍然坚持要求学生去量一量来验证结论,并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
这个案例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这案例中学生对活动的结果已经一目了然了,还有活动的动力和积极性吗?当然唯一的“过程性目标”也会大打折扣。(启)
教学中利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抓住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认识和理解的差异挑起“矛盾”,引发争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全面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可以看这个数的什么呢?”教师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启)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
(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完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的本领。(跃进)

我认为可以根据儿童好玩的“天性”,激发求知欲。例如:学生是喜好猜谜语的,一说到猜谜语,常常喜形于色,巴不得你快点说。“逆向求和应用题”由于需要逆向思维,学生学习时感到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学生感到这类应用题并不难,学习“逆向求和应用题”时,老师拿起一把粉笔,说:“注意看,老师从手里拿走几支粉笔?”学生答:“老师从手里拿走2支粉笔。”老师又问:“手里还剩下几支粉笔?猜一猜,老师手里原来有几支粉笔?”学生回答:“老师手里原来有5支粉笔。”“你们真聪明,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老师追问。学生这时个个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他们说:“只要把拿走的2支和剩下的3支合起来,就知道手里原来有5支粉笔。”学生通过“猜一猜”的小游戏,悟出了要把拿走的和剩下的合起来,就可以知道原有的,接着导入学习“逆向求和应用题”,学生会感到很轻松地学会了新知识。(辰山 杨云英)

课堂创设情景要贴近实际生活 ,让孩子在们能感受到这与实际生活有相应的联系,最好是能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就拿我们三年级位置与方向来说,当在讲解东、南、西、北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时候我利用了大家都很感兴趣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里面的人物的住宿位置,让孩子们自己在找住址的过程中把方向表述出来,我发现孩子们都很感兴趣,甚至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都能够很积极的参与其中。(七星)

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说,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不要急于当“评判”、“接话”,硬将学生的思路往自己的教学思路上牵。应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听懂了吗?”,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育才徐国华)

情景设置要以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实用生活为目标,我们身边的孩子们他们都是聪明好思考的,在一定时间内,教学方式不能过于重复,他们会发现端倪,从而不能达到情景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这一目的,所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有必要使用一定教学手段的内容上,我有时喜欢先设置“陷阱”让小宝贝们往里“钻”,等他们“钻”不动了,让他们根据自己现有的想法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总有那么一两个小朋友会发现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再为他们进行总结;或者有时直接抛出问题,让他们去猜一猜等等。只要能达到预想的教学目标方法是多样的,只要能善于思考。另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针对孩子好奇的想法,教具是必不可少的,每位数学老师都有一双巧手啊!

教学时要注重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基于自身知识经验的实践与探索,从中提炼数学信息,引发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不断地探索和交流中,发现有关的计算规律,体验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创设了“妈妈买鸡蛋”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实现对算法的自主构建,感悟转化的思想方法。(育才)

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长方体形状的多呢还是圆柱体形状的多?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多数器具都设计成圆柱体呢?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在形象思维的伴随下,训练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跃进)

在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时候,我觉得新旧知识的牵引的提问,应该也可以吧。例如我们在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时候,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割法、拼组等方法,只要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提示性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的。课始,教师利用媒体演示“笑笑当家”的故事:妈妈生病了,笑笑当家。她先到超市买食品,付钱;又去药店给妈妈买药,付钱;然后乘公共汽车回家,当然,在这个环节中,笑笑也付了钱;最后回到家,把剩下的零钱放进了储钱罐。“笑笑”是新课程下所有小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形象,教师把日常生活中买食品、买药、乘车等经常用钱的事情用一定的故事情节串连起来,并且把“笑笑”作为主角制作成课件,一上课就使学生的情绪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教师提问:“看完刚才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要用人民币”已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纷纷抢答:“买东西要花钱。”“乘公共汽车要花钱。”“要懂得关心妈妈,妈妈生病了,要给妈妈买药。”“不能乱花钱,要把零用钱存起来。”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呀,生活中用钱的地方可真多呀!我们从小就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吗?”由于课始教师积极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已经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到了,因此,学生兴奋、积极地交流着……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烈。 阳光学校 周平

我收集了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例子,供大家参考:
(创设探究的问题情景)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这种探索和求知的欲望。案例1:《认识角》(
教学《认识角》创设这样情景:一张正方形的纸有几个角?如果用剪刀剪去一个角,会变成几个角?在学生猜想后,师:我们不仅学会猜想,而且要学会验证,是许多数学家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你们想不想做实验来验证一下?最后学生得出,能变成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甚至六个及更多。这样,精心设计并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激引学生精彩的智慧。
案例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同学们,我们那些人是少先队员啊?少先队员特征要系什么?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板书:三角形)你们知道我们佩带的红领巾有什么意义?谁来说说。师:今天,我也想再一次重温一名光荣自豪的少先队员,谁愿意为我系上红领巾?我们佩带的红领巾有这么重大的意义,那我们应不应该重视她,了解她?那你们知道她的面积有多大么?(生猜想,)。说说想法。你们猜测的对不对?想不想探个究竟啦?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
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3、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游戏即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
4、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充分调动起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认识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思维品质的习惯性、灵活性和广阔性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
(东江)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大量可以选择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第一册教材中可以安排这样的开放题:( )-( )=1引导学生想:括号里可以填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有序性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当学生充分发言后将他们的答案有序排列,并让学生说一说排列的道理,再进一步讨论按这样排下去能不能把答案全写出来,从而体会自然数是无限的。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实践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百分数后,可组织学生调查研究如下问题,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银行进行存款、取款,到商店购买打折的商品,使学生熟悉存款的方法、计算利息的方法及打折商品价格的计算方法。像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集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4 04:33 , Processed in 0.74636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