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古诗《牧童》
基于年段有效教学的增强小课题研训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加强读写结合,提高课堂实效的行动研究”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
【设计意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
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导入,说牧童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古诗三首》中的《牧童》(师板书题目),看着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问的,想说的。
[预设] 生1.我想到了一年级学的古诗《所见》
师: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生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如果学生在背的时候没有注意诗的停顿、节奏,要及时纠正,让学生再背一背或者全班齐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一篇描写牧童意欲捉蝉的五言诗,刻画出了牧童活泼机灵、无拘无束的可爱情态。相信同学们对于这个顽皮可爱、天真烂漫的小牧童形象一定记忆犹新,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牧童和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诶,老师这里可没有答案,相信等你们上完了这堂课,自己就给解决了。看着这个题目,还有谁想说说的吗?
[预设] 生2:我还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又是怎样的一个小牧童?
生:纯朴率真、自由自在的牧童。
师: 那你就读出他的自由自在来。注意要在哪个词上下功夫。(遥指) (生背)
[教师小结] 其实,古代有很多描写牧童的诗,再比如,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在七岁的时候所写的《牧童》
“骑牛远远过前村,
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
机关用尽不如君。”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牧童。而今天我们要赏析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写的。那他笔下的牧童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翻开课本第22页,自由大声地朗读,在读的时候,老师要求你们做到“三读”(板书)。一读字正腔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二读抑扬顿挫,根据你的理解,这首诗应
该读出怎样的节奏,你就怎么读。三读诗中意境。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老师相信,完成这三个要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熟读成诵了(师板书)。待会,老师和你们做个小游戏,看看你们是不是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
[设计意图]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而这一建构又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促进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学习和理解。所以,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古诗中的牧童形象,既复习了所学习的古诗,又明确了牧童形象的一般特点,为理解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打下基础。此外,通过背诵古诗,能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古诗的学习氛围中去。有利于第二环节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由字及句,明诗意
[导语] 很多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老师现在来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已经做到了黑板上的这四个字。今天老师换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叫作“点词成句”。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如果你知道了,就马上举手示意,可以吗?可以的话,我们就开始吧。合上书。
师:弄
[预设] 生: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读诗要有读诗的感觉,再来一次。(生再读)
师: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预设] 生:笛弄晚风
生2:笛子怎么会逗弄晚风呢?
师:这个问题说明你有在认真地读诗,笛弄晚风,这里的笛指的是笛声,那笛声怎么会逗弄晚风呢?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理解?(如没有学生回答,可以引导提问是谁在逗弄谁?是谁中有谁?)
[预设] 生:风中有笛声,是风在逗弄笛声。
[引导] 师:风逗弄笛声,会怎么样?
[预设] 生:会时断时续。是笛声在风中时断时续。
[引导] 师:那时断时续的笛声听上去是怎么样的?你能给大家描述描述吗?
[预设] 生:一下子听得见,一下子听不见。
生2:一下高,一下低。
师:这就是晚风在逗弄笛声啊,听起来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师:这里的三四声指的就是三、四声笛音吗?
生:不是,是虚指。
师:那就是悠扬的不间断的笛声,是吗?谁吹的?(牧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吹的?
[预设] 生:放牛回来的时候。
[预设] 生2:黄昏后。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归来饭饱黄昏后)哦。牧童放牛归来,黄昏里,劳作了一天后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时断时续。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那作者为什么就用“弄”,不用别的词呢?
[预设] 生:弄这个词,让人觉得笛声和晚风在玩游戏,像好朋友一样。
[引导] 师:你学过乐器吗?你吹笛子的时候和牧童吹笛子的时候一样吗?(不一样)我们来看看牧童是怎么吹笛子的。
(出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 《村晚》)
[引导] 师:他是怎么吹的?
[预设] 生:信口吹的,牧童吹笛的时候很随意。
[引导] 师:那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笛子, 这时候,牧童的心情怎样?
[预设] 生:牧童心情很舒畅,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悠闲,惬意的牧童!一个“弄”字,不仅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还让人感受到了牧童愉快,舒畅的心情。把一种很悠闲很怡然自得的姿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注意要读出一种悠闲,自得的趣味来。
(生读)
[导语] 师:这句诗看来同学们都会了,那下一句会不会难倒你们呢?铺
篇二:说牧童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
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
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 童
蓑
铺 自由
弄 自在 文化
卧 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诗导入,不仅能自然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进古诗、融入诗境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七里”理解诗意,品味“弄”感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的含意,对横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理解横字的意思,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的原野。
弄字的解释,课文中有注释,解释为逗弄,但是可能也正是因为课文中的注释,使孩子们的思考在这两个字上止步了,在学案中呈现出来学生仅仅把理解停留在了逗弄这两个字上,到底什么是逗弄,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徐徐晚风中,牧童一会儿把笛子放在嘴边轻吹,悦耳的笛声飘荡在晚风中,一会儿。引导学生说说牧童是如何逗弄笛子的,从中体会到牧童生活的悠闲,快乐。再以一个小小的弄字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悠闲,自在的心情,能否透过这个字,来体会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诗人的心情。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现的学生的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说词解意,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 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到及时积累。
总之,我的全部教学过程围练“品读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展开。在整堂课中,通过朗读、想象等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既能很好地感受到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又能积累很多古诗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篇三:一年级古诗及诗意(1)
人教版 一到六年级古诗词集锦
【一年级上册】
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诗意: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校对人:张豆豆)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诗意: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校对人:张豆豆)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诗意: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校对人:张豆豆)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诗意: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
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校对人:张豆豆)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所见》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校对人:王芳)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诗意:泉眼似乎很珍惜泉水,所以水流的很细很慢,树荫照在水中,猛烈的阳光变的柔和。小荷才露出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苞,就已经有蜻蜓站在了上面。
(校对人:王芳)
【一年级古诗词补充】6首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诗意: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校对人:梁蕾)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诗意: 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吹过江卷起千尺巨浪,吹入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校对人:梁蕾)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诗意: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落去,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放眼看得更远,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校对人:梁蕾)
悯农 其一 唐朝·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一》诗意:农民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校对人:孙文杰)
悯农 其二唐朝·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诗意: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校对人:孙文杰)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诗意:江南水乡真是采莲的好地方,小船穿行在茂盛鲜丽的莲叶间。鱼儿也是那么的快活,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
(校对人:孙文杰)
《牧童的诗意》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706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