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回复: 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18分)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实用文本阅读(教师用)

(2008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 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 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6分)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20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达尔文的拖延 斯蒂芬·杰·古尔德

①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的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多罗西?赛耶斯在名望达到顶点时却背弃了彼得?温姆西勋爵,转向笃信上帝。查尔斯·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②通过历时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应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③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④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悠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的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⑤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结论。

⑥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⑦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⑧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如同罗西尼和多罗西?赛耶斯等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一样,达尔文在得出进化理论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引发了很多猜测。

B.在创立进化论之前,为了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机制,达尔文曾有过不少猜想,也有过一些假说,但是后来这些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C.由于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中斗争与拥挤观点的启发,达尔文终于确信进化的发生,认识到人工选择的重要性,并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

D.达尔文向他的妻子作了认真的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就请她帮助发表这些手稿,这说明他对自己的进化理论十分看重。

E.在作者看来,达尔文并不是一台简单、理性的机器,而是一位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其他任何事情影响,严格根据客观材料追求真理的人。

(2)在作者看来,达尔文21年后才发表他的进化理论,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简要分析。(6分)

(4)文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和“知识”有哪些含义?为什么说 “都应该坚持”?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20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便欣然去了。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

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情趣,更坚定了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C.陶行知希望从师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到的乐趣。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一个平民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6分)

(4)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20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 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尊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至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概念,“随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记述,务从实录”为主导思想,力求客观的向中国人民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它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揉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尊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空白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日本国政府接受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平,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田珍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入”,“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的挫败了珍田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现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势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心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诘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

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渡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荒蛮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几十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执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杂交水稻之父

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想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至今仍然把自己看作湘西泥巴地里滚出来的土老冒,把杂交水稻技术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袁隆平内心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

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

“哈哈,原来阁下您也曾亲自参与歧视我的?勾当?啊!坦率地说,我们在国内是从来不争经济利益的。可是,到了您这里,拿多少钱可就关系到中国科学家的尊严了,所以我一定要跟您?斗争?到底啊。不过,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就像我们国际科技界的朋友们,实际都是同一阵地上的竞争对手。但是也正因为在同一阵地上竞争,才有机会成为朋友啊!我和您一见面就 ?打了一仗?,所以我们的友谊也将更加长久。是不是?”袁隆平说。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已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介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些研究生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莱,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相反,如果他们回来而又无用武之地,那又叫人家回来干什么呢?”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斯瓦米纳森博士在他主持召开的一次国际水稻科技界会议上的隆重推介,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

B.袁隆平因为发明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为了感谢袁隆平给他送来了好种子,专门花钱请人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D.袁隆平的研究生经他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攻读博士学位,为了成为超过老师的杰出学者,学成后都选择留在外国工作。

E.本文通过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以及勇于探索、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有人说袁隆平送出的人才“都飞了”,他是“白费心血”,袁隆平却认为这种看法是“见识短浅”。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4)袁隆平和斯瓦米纳森是同行,可他们一见面就为尊严“打了一仗”,最终又成为朋友,而且认为彼此的友谊“将更加长久”。请你就对“同行”“尊严”“友谊”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篇二:探究题教案(学案) - 打印版

观点明确分析到位——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答题指津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考查的要点和探究题的特点。 2. 掌握新课标卷常考探究题的答题技巧,提升此类试题的解题能力。知识储备(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述如下: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进行发掘 不同角度:有正面与反面角度、当事人与旁观者角度、个人与民族角度、历史与现实角度等。 不同层面: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浅层、深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 范畴,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科学、生态等。 人生价值:指的是文本主要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时代精神:指文本折射出的文本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指文本本身的精神与当今社会 精神的相通之处。这项考查要求实质上是对“新课标”里“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 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教学要 求的提炼和概括。 2.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 创作背景主要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观以及作者的创作用意。分析时要 跳出文本本身,挖掘作者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3.对文本中某些问题作探究并提出见解 文本中某些问题:主要指文本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重点问题主要存在于文本中体现作者 写作意图、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地方,如文本中的议论、抒情之处;难点问题主要存在于文本中客 观存在的读者不清楚或不容易弄清楚的地方。 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指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指提出的见解并不就是最 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1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特点 1.问题的预设性:探究的问题预先设定且多为论述题。 2.观点的选择性 ①有的已提供观点要求阐述。如 13 年课标卷 1: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②有的需要自主确立观点。如 08 年课标卷: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 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3.探究方向的限定性 探究题答题有两个方向,分别是向内挖掘和向外拓展。向内挖掘是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意, 如有“结合材料” “联系全文”等提示语。向内挖掘又分两种:一是就某一点作深入探究,如 08 年 课标卷《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题目: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 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二是从多角度列举,如 14 年课标卷 1《科学巨人 玻尔》题目: “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向外拓展要结合现实,如有“结合现实人生”等提示语,如 14 年辽宁卷《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题目: “请结合本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 你的启示。”此类题新课标卷还没考过。特别强调,如题目没有明确要求就不要向外拓展。 4.答案的开放性 鼓励有不同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三)实用文探究题答题步骤 实质是写一篇小议论文(观点+分析论证+结论) 1、回应题目,表明观点 A.观点已明确的,按照观点指向思考; B.观点未明确的,自主选择或提炼确立观点。 2、陈述理由,分析论述 紧扣题干关键词,分点列出理由并结合文本分析论述。 3、点题总结 根据题目,合理得出结论。 注意:语句通顺,表述规范,书写工整。2

(一)课前试锋 (08 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 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 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 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 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 19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 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 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 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 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 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 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 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 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 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 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 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 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 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 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 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 60 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 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 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 图之际, 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 以行达成之实。 于此次钦定专科, 实居内政、 外交、 理财三事”。 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 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 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 乃东半球未有之事,真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3

【问题导学】 问: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思考提示:1.本题你要探究的论题是什么? 2.论题中的关键词句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3.请在文 中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并进行整合。5.请根据探究题的答题方法,写下你的答案。 练习要求:请每位同学只选 他教育思想先进 做为他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探究。(二)堂上练兵(原文略) 【问题导学】 问: 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 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练习要求:请每位同学选 他丰富的办学经验 做为他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探究。 思考提示:1.本题要探究的论题是什么? 2.题目的关键词句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3. 请在文 中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并进行整合。4. 请根据探究题的答题方法,写下你的答案。(三)课后巩固 (15 年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位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 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 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做掺沙 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 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 韩柳文学也不妨, 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 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 《孔子三朝记》 ,为记之祖,这是三 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 《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 《汉》有 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4

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 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 些作品根本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 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 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 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 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 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崇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 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 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那么,是否有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 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 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 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 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 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 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 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 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 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 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学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 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5

篇三:2012高考语文复习最后四十天冲刺押题系列 9)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系列

高考押题卷9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一片空白。

和黄河谷地。

一片肥田沃土。

个必经之地。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

3.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而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5分)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完成8—9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三、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

说,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

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院(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之事,真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18分)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747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7 22:57 , Processed in 0.2572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