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菊花诗词阅读答案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 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8、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1分)
7、①满院盛开。 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8、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篇二:元稹:菊花
篇一:元稹《菊花》
《菊
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
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
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
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
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
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
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
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
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
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
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
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
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
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
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
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
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
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
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
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
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
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
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
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
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
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
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
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
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
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
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
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
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
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
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
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
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
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
《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
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
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
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
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
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
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
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
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
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
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
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
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
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
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
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
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
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
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菊
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
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
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
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
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
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
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
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
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
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
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
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
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篇二:菊花_元稹
菊花
_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①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陶家:陶,指
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
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
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
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
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
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
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
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
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
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
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
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
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
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
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
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三:元稹 关于菊古诗
《菊
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东晋大人陶潜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
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
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
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
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
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
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
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
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
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
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
意。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
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
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四:菊花(带拼音)
菊
花
tángyuánzhěn唐
元稹
qiūcóngràoshasìtáojiā秋 丛 绕 舍 似 陶家,
biààolíbiāì
jiànxi? 遍 绕 篱 边 日渐 斜。
búshìhuāzhōngpiā
nàijú不是 花 中 偏爱 菊,
cǐhuākāijìngangw
úhuā 此 花 开 尽 更 无 花。
篇三:元稹《菊花》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三首之一《菊花》,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菊花》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一首古诗。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见前面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见前面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采用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多媒体与板书,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
2、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以古诗学习,三步走的方法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菊花(元稹)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742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