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回复: 0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点绛唇 汪藻

1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

1、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泛指送别歌。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诗有?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2、水急流:暗指行舟远去,与?日暮酒醒?、?满天风雨?共同渲染无限别意。

3、西楼即指送别的 谢亭 ,古代诗词中?南浦 ?、?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创作背景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鉴赏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2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

1、陂(bēi):池塘。

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3、绝胜:远远胜过。

赏析

《北陂杏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评价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作者曾在《咏月》诗中说:?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他隐退江宁之后,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常常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表现出?丰肌健骨?,抒发了作者的立场和操守。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臵。?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3 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释

1、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2、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3、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4、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赏析

《题郑防画夹》共有五首,是作者题咏郑防画夹中作品的诗,这是第一首。郑防是藏画的人,画夹大概相当于现代的集锦画册之类。

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王安石、苏轼都有诗题咏他的画。苏轼的七绝《惠崇春江晚景》,更是脍炙人口。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第三句中的?唤?字,有的版本作?买?。?买?字不如?唤?字灵活。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郭熙《林泉高致》),诗画有相通之处。因此,诗歌可再现画境。但以诗题画,一般不宜于全写真境,更不宜全写画境。全写真境,变成了山水景物诗,不成其为题画诗;全写画境。用诗句一一描述画中景物,无异于舍弃诗歌的想象和抒情之长,容易写得呆滞而无生气。沈德潜说杜甫题画诗?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发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说诗晬语》)他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从画面引出真景,又由真景返回画景。黄庭坚这首诗,便学习了杜甫题画诗的手法,使画中之景与画外真景水乳交融,并同人的感情发生交流。

练习:(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1)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臵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妙的,给2分;能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4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注释

1、山衔斗:北斗星闪现在山间:

2、?闲却?句:与末句相应。言无意饮酒。

译文

一轮圆月明媚新秀,秋夜寒、江流静、远山衔着北斗。夜不成寐起来徘徊搔首。窗间横斜着梅花疏影,那么清瘦。好一个凉秋月夜的霜天!却无心饮酒,闲臵了传杯把盏手。君知否?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使我归家意兴浓郁似酒。

赏析

冬夜,天上一弯新月,地下江静无声,山头北斗横斜。词人睡不着,看着映在窗纸上的梅树的影子,且搔首且静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调令,再用不出席官场的宴会、传杯应酬了。好在不用理会小人们的谣言中伤,就权当它乱鸦聒噪一阵罢了。好在赴任之前,可以归家探视亲人了。

上片首两句写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图:一弯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拥,山顶与星斗相连;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静,听不到波声。这两句是作者中夜起来遥望所见,倒臵前,写的是静的环境。他本来就心事重重,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是思考问题时习惯的动作,此处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他情绪不平静。结句?梅影横窗瘦?,静中见动,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横窗。?瘦?字刻画出梅花的丰姿。

下片转向抒情。严冬的打霜天气,本来正是饮酒驱寒的好时光,可是却没有饮酒的兴致。?传杯?是传递酒杯而饮以助酒兴,多是宴会中进行,不是独饮或对饮。此处?闲却传杯会了。联系词人身世,可知此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时。末二句,作者?归兴?之萌生是由于?乱鸦啼后?,并且这番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可见他已非常厌倦宦海生涯。鸦前冠以?乱?,足见鸦之多,聒噪之甚。

简评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寒夜新月,山衔北斗,搔首怅望,梅影横窗。下片着重写人。?归梦浓于酒?,含蓄蕴藉,耐人寻思。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景物与人融为一体。

作者一度颇感仕途艰险,机锋四伏,因而渴望退隐归家,乐守田园,此词即表达了这种思想情感。作者词中通过对景物的刻画,委婉地写出他心中的苦闷,表现手法极为含蓄。 作者简介

汪藻(1079—1154),字彦章,德兴(江西县名)人。崇宁五年(1106)进士。文思颖发,尤长俪语。为朝廷所拟制词尤盛传人口。博览群书,老而不倦。累官翰林学士,出知外郡长官。后夺职居永州,卒于贬所。有《浮溪集》。[1]

词牌

《点绛唇》,词牌名。杨慎《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又称为《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5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释

1、灞陵桥:在长安东(今陕西西安)。古人送客至此,折杨柳枝赠别。

2、风物:风光和景物。

3、楚宫腰:以楚腰喻柳。楚灵王好细腰,后人故谓细腰为楚腰。

4、蘅皋:长满杜蘅的水边陆地。蘅即杜蘅。

5、阳关:王维之诗《渭城曲》翻入乐内《阳关三曲》,为古人送别之曲。

6、兰桡:桡即船桨,兰桡指代船。

赏析

这是柳永漫游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伤今之词。上片写词人乘舟离别长安时之所见。?参差?二句,点明所咏对象,以引起伤别之情。回首遥望长安、灞桥一带,参差的柳树笼罩在迷的烟雾里。风光和景物还和汉、唐时代一样。词人触景生情,思接百代。?衰杨?三句,进一步写灞桥风物的沧桑之变,既?古?且?衰?的杨柳,几经攀折,那婀娜多姿的细腰早已憔悴不堪了。时值霜秋,没有暖意融融的春风,杨柳已经不堪忍受,况复?几经攀折?,唯有憔悴而已矣!拟人化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也增强了表达效果。上片通过描绘眼中景、心中事、事中情的顿挫,写出了词人伤别中的怀古,及怀古心中的伤今。

下片写离长安时臵身舟中的感触。?夕阳?句,点明离别之时正值暮秋的傍晚,一抹淡淡的夕阳,映照着古城烟柳。连用三个形容词?闲?、?淡?、?老?,集中描写?夕阳?的凋残,?秋光?更是?老?而不振,清冷孤寂的环境,令人颓丧、怅恼的景物与词人自己愁怨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使他愈增离恨。?离思?句,极写离思之多、之密,如长满杜蘅的郊野。然后以?阳关曲?和?断肠声?相呼应,烘托出清越苍凉的气氛。结句?独自凭兰桡?,以词人独自倚在画船船舷上的画面为全篇画上句号,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

本词紧扣富有深意的景物,以繁华兴起,又陡转萧瑟,有咏古之思和历史变迁之叹,但未触及历史事实,不加议论,只是通过描写富有韵味的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来突出感情的波澜起伏,虚实互应,情景相生,笔力遒劲,境界高远。

开篇总揽灞桥全景?参差烟树灞陵桥?一句,直接点明所咏对象,暮色苍茫中,杨柳如烟;柳色明暗处,霸桥横卧。灞桥是别离的象征,眼前凄迷的灞桥暮景,更易牵动羁泊异乡的情怀。灞桥不仅目睹人世间的离鸾别鹤之苦,而且也是人世沧桑、升沉变替的见证。?风物尽前朝?一句,紧承首句又拓展词意,使现实的旅思羁愁与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把空间的迷茫感与时间的悠远感融为一体,貌似冷静的描述中,透露出作者沉思的神情与沉郁的情怀。?哀杨古柳?三句从折柳送别着想,专写离愁。作者想象年去岁来,多少离人此折柳赠别,杨柳屡经攀折,纤细轻柔的柳条竟至?憔悴?!此词写衰杨古柳,憔悴衰败,已不胜攀折。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自?夕阳闲淡秋光老?一句始,词境愈加凄清又无限延伸。面对灞桥,已令人顿生离思,偏又时当秋日黄昏,日色晚,秋光老,夕阳残照,给本已萧瑟的秋色又抹上一层惨淡的色彩,也给作者本已凄楚的心灵再笼罩一层黯淡的阴影。想到光阴易逝,游子飘零,离思愁绪绵延不尽,终于溢满蘅皋了。?离思满蘅皋?,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一曲《阳关》?两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离愁。作者目瞻神驰,正离思索怀,身边忽又响起《阳关》曲,将作者思绪带回别前的离席。眼前又进行一场深情的饯别,而行者正是自己。客中再尝别离之苦,旧恨加上新愁,已极可悲,而此次分袂,偏偏又传统的离别之地,情形加倍难堪,耳闻《阳关》促别,自然使人肝肠寸断了。至此,目之所遇,耳之所闻,无不关合离情纷至沓来。词末以?独自凭兰桡?陡然收煞。?独自?二字,下得沉重,依依难舍的别衷、孤身飘零的苦况,尽含其中。

篇二:湖北省黄陂一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黄陂一中2017届高二年级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命题教师:吴君 徐敏 审题教师:吴君

本试题分第I卷 (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语,我为你忧心

卢新宁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一方面,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而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 “老子跟你拼了” “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下列对“汉语特点”的理解和分析,不属于作者看法的是()(3分)

A.汉语不仅让我们牢记自己的身份,还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标记。

B.汉语在中国式生存中血脉相延,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

C.汉语隽永有致,古老而优雅,故而深受欢迎,“热”遍全球,足见汉语的魅力之大。

D.汉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2、下列关于“作者为汉语心忧原因”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拒绝汉语的优雅,只会粗言俗语,不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中文水平滑落、忽视母语修养;在校生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人。

C.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结果“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存在”。

D.生活用语乏味,汉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日趋式微,会有希腊文、拉丁文的命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语对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有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未来,最终会被全世界通用。

B.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之际,汉语却在故乡面临危机。化解危机,需要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

C.高学历的人,更应在理解中国文化深刻内容和感受中国精神的宏大深远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提高母语修养,担负起守卫母语的责任。

D.牢牢地守住汉语这个真正的根,把英语作为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这既有利于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可以尽可能地了解世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少峻名节,好人伦,多所赏识。 初为郡功曹,大守徐璆甚敬之。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同郡袁绍,公族豪侠,去濮阳令归,车徙甚盛,将入郡界,乃谢遣宾客,曰:“吾舆服岂可使许子将见。”遂以单车归家。 .

劭尝到颍川,多长者之游,唯不候陈寔。又陈蕃丧妻还葬,乡人毕至,而邵独不往。或问其故,劭.

曰:大丘道广,广则难周;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其多所裁量若此。 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劭从祖敬,敬子训,训子相,并为三公,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数遣请劭。劭恶其薄行,终不候之。

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又与从兄靖不睦,时议以此少之。初,劭与靖俱有.

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司空杨彪辟,举方正、敦朴,征,皆不就。或劝劭仕,对曰:“方今小人道长,王室将乱,吾欲避地.

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广陵。徐州刺史陶谦礼之甚厚。劭不自安,告其徒曰:“陶恭祖外慕声名,内非真正。待吾虽厚,其势必薄,不如去之。”遂复投扬州刺史刘繇于曲阿。其后陶谦果捕诸寓士。及孙策平吴,劭与繇南奔豫章而卒。时年四十六。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节选自《后汉书卷九十八》)

[注]①陈定:字仲弓,颍川许昌人,桓帝时曾任太丘县令,以平正闻名乡里。②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为人刚正,以气节名世。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谢遣宾客 谢:辞谢 B.唯不候陈寔候:等待 ..

C.时议以此少之 少:轻视、看不起D.征,皆不就就:就任、任职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①②

B. 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C. 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D. 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

6、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袁绍突然改变招摇过市的做法,不是由于他品行高洁,而是对许劭有所忌惮。

B.许劭认为即使是名垂当世的陈寔和陈蕃也都是各有缺点的凡俗之人,所以不去主动探访问候。

C.许劭与许靖名望都很高,每月作“月旦评”,汝南人称赞二人“平舆渊有二龙”。

D.曹操为了得到许劭的品评,先是卑辞厚礼,继而伺机威胁,可谓用心良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府中闻子将为吏,莫不改操饰行。(5分)

(2)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8.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5分)

9.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本词一样,都运用了一个“瘦”字,但意味不尽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表明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承担错误的语句:, 。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写出了大江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景象。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爷爷的宝藏

[美]劳拉?乌朗

闹钟响过后,布丽姬特从床上跳了起来。桌子上那只闹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那声音听起来伤感而空洞。

自从爷爷去世后,玫瑰别墅里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让人感到伤感。爷爷在这儿生活了82年,每年夏天布丽姬特都来看望他。现在别墅将要被卖掉。

“你可以留下一样东西来怀念爷爷。”昨天,妈妈这样对她说。

布丽姬特把目光从闹钟上移开。怀念与爷爷在一起的那些快乐时光,一只闹钟不是她所需要的。一本书呢?她走到书架前,浏览着那些书名。她不知选择哪一本。正在翻找的时候,她看到其中的一本书里露出来一张纸。她轻轻地抽出了那本书。

篇三:【创新大课堂】2015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6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六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春 近

王 铚【注】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贫游世,龙钟老迫身。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 王铚,宋代诗人。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为枢密院编修,后因忤秦桧意遭贬。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上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晓”和“春”字。②“晓”字不仅表现了银装素裹的山脉在晨曦中发出的晶莹光芒,而且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程;③还是冬天,梅花的开放却让诗人错以为春天已至,着一“春”字突出了溪边怒放的寒梅花满枝头的景象,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答其他字,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诗歌前四句描写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勃勃的景象;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而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闷;③诗歌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其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

2.(2014·江西南昌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

(宋)汪 藻【注】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 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1)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花人格化,既刻画出梅花疏影横斜的姿态,又写出它(也是词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和耿直的傲骨。

(2)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艰险, 1

渴望退隐归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 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美妙含情,令人神往;“侵”写出了竹的影子映在棋盘上,似与人同乐。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2)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逸人俞太中屋壁

魏 野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注】 ①逸人:隐士,即达人,指屋主愈太中。②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今属河南陕县)人。不求仕进。③偏:指心境偏僻,不好名利、不喜俗人、习静喜幽等。

(1)此诗首联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全诗分析“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③②①②①

解析 全诗描写了这一位隐士脱离尘俗的幽居生活和闲散安逸的心境,同时点明诗人自己与俞太中在心迹、志趣上相一致。首联指出这位友人过的是断绝世情、远离尘嚣的隐遁生活。中间两联具体描绘这种生活和友人的心境。诗人把友人的隐逸生活勾画得如此细致生动,把闲情逸致临摹得如此精微真切,其原因在于,他与这位友人是同道中人,诗人也是一位隐士。所以尾联诗人便把自己也拉入诗中,他从自身措辞,代为友人设想道:闲静时,想想那些有闲情的人,还应当算我最偏。

答案 (1)首联指出友人俞太中过的是断绝世情、远离尘嚣的隐士生活。他结庐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那里听不见尘世间的喧闹,又得以时时徜徉在深林流泉之间。此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

(2)“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描写逸人到流泉洗砚,就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着黑黑的墨水。他点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炉边的鹤来不及避开。诗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愈太中友鱼鹤,伴砚墨,品清茶的隐逸生活和闲散心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 ①唐彦谦,唐末诗人。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选一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②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3 ②①

4


《《点绛唇,汪藻》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48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20:59 , Processed in 0.2920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