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回复: 0

岑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阅读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六上语文课后答案

六上语文课后答案

1、少年旅行队

一、"少年旅行队"有什么含义?他们"在生活的海洋探索,在知识的海洋琛索"有哪些收获?

答:"少年旅行队"是指由少年组成的探索自然,到生活中去旅行的队伍。

少年旅行队收获的不仅有快乐,哲理,理想,知识,更有镇静的品格,开阔的胸怀,热情澎湃的气质,永远进取的精神等。

二、仔细阅读下面几句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山他使我坚强,镇定,让我长得像一片茂盛的树林。

大海它使我心胸开阔,热情汹涌。

所有的河流时我灵巧活泼,永远前进??

答:表达了作者对亲历的大山,大海,河流的赞美和讴歌,同时也饱含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深切的热爱之情。

三、课文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小标题,仔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小标题使文章要点清晰,层次分明,每个小标题都要很强的概括力,突出了各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这五个小标题既是旅行的经历,也是文章的思路,抒情的脉络。

四、读下面一段话,想想第一个问句和后面三个问句的关系,再仿照着写段话。 答:这一段诗人用一组问句,写出了出发前的准备,第一个问句和后三个问句之间是总分关系,点名了出发前要做好带昆虫网,带标本箱,带笔记本的准备。

2、跟祖父学诗

一、“我”是怎样跟祖父学诗的?“我”在学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答:“我”跟祖父学诗,先是不知道意思跟着念,后来是在祖父讲了意思以后念。“我”在学诗时的特别感受是:觉得是念起来好听,自己念诗开心。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答:夸张的说“我”童年时年时的声音特别大,似乎要掀翻屋顶,在轻松幽默的话语中体现着祖父的宽容和疼爱。

3 .夏午

一.读了课文,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答: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蔬菜图”.新鲜的蔬菜,在作者的笔下生机盎然,活泼

有趣,他们在菜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生长着,快乐的模样让小作者多么享受.”笑呵

呵”尽管是描写大南瓜在享受园中的宁静,却让我们看到的是”我”在后花园里

享受自然的快乐.

二.读一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的夏日中午,总是这样过去,我从不厌倦那充满着生命快乐的花园.

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答:从这两句中可以体会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及作者热

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课文的语言很优美.把你喜欢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抄一抄.

1、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分一半白,一半蓝一半

红的.你简直数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

羞.

2、花园的左边是菜园,种着刚从泥土钻出来的小葱,和被一个无形的嘴吹的越来

越肥胖的茄子.可爱的大南瓜,笑呵呵地躺在地上,享受着园中这一片宁静.

3、看!后花园真是色彩丰富!

4、现在,在这炎热的小岛上,我仍旧喜爱夏日的中午,我仍旧逃避午睡,因为牵挂

着窗外那一大片绿色的稻田.风从海上缓缓地吹来,吹过院中大叶子的树木,发出

潮水一般的声音.只有在炎热的夏日中午,才会有这样带着凉爽的声音!

5、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6、我逃避午睡,因为我爱这世界。

古诗 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诗意。

两个小孩虽然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哦,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让风使船前进啊。

二、字意。

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遮头:为头部遮风挡雨。

三、诗人感情。

诗人描绘了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小童形象。

语文乐园(一)

一、 正确掌握和书写下列借代关系的词语

桃李——学生 布衣——平民 桑梓——故乡 鸿雁——书信玉兔——月亮春秋——岁月 手足——兄弟 膝下——父母

丝竹——音乐巾帼——女子 须眉——男子 三尺——法律

死骨——尸体心肝——宝贝 垂髫——小孩 同窗——同学 汗青——史册干戈——战争 黄发——老人 康杜——酒

朱门——富贵之家红领巾——少先队员 白大褂——医生

二、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表达的感情。

看!连一只小纸船都漂得这么久,这么远!

看!后花园真是色彩丰富啊!

这两句都是由祈使句和感叹句组成。

前句表现了少年旅行队对未来的憧憬与梦想,表达了少年无比自信,对无限充满

向往之情。

3.后句表达了作者对后花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花醒着,草木醒着,风醒着,我也醒着,在夏午的阳光里。

1.三个“醒”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命快乐的画面, 后“我也醒着”,这个

“醒”的意思是说作者不仅“人”醒着,他的“心”也醒着。拟人+排比句式,

真切地表达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的情感。

三、名句积累(会默写名句,理解句意。会灵活运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朝·范晔 《后汉书·冯异传》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

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体弱时,才懊悔自己年轻时的少不更事,虚度光阴.到

那时再感到悲观失望已经是悔之晚矣。

四、短文《求知善读》。

多读几遍,注意写法,写法典型的句子可尝试背一背,写作时灵活引用。

4、伟大的出征

一.请你和大家讨论: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答.“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打破了美国、

俄罗斯的独霸局面,使我国成为第三个载人航天去月球的大国。这是我国综合国

力的直接体现,极大的增强了自豪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

位。这是“国力”伟大,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我国人民和大量科学家、科研人员、航天员的研究的奋斗分不开的,没有他们甘于寂寞的搜索,没有杨利伟等航天员的刻苦训练,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是中国人的“伟大”。“飞天”是中华民族的梦想,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所以“这是一次伟大的出征”。

二.读下面一段话,说说画线的部分能不能改变顺序。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篇章中。 答.不能改变顺序。因为这是一个有着逻辑顺序的排比句,按照范围和意义从小到大排列:记者的镜头——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篇章。一个比一个更重要,一个比一个更有意义,一个比一个更激动人心。这种逻辑顺序,是情感高潮的推进,不能改变。

三.文中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你能说说这样精准表述的作用吗?

答.文中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是因为这些绝不是一般的时间和地点的概念,而是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这些时间和地点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纪念。

5、北京欢迎你

一、课文陈述了哪些内容?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答:课文向国际奥委会陈述了中国体育的历史悠久、北京市的各种齐全的设施和

二、仔细阅读“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并感受到鼓舞”,说说“新的局面”“新的高度”各有什么含义,本段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新的局面”“新的高度”从字面上理解,我们的火炬接力,高度比以往更高,路线比以往更长,遍及的地域更广,影响力更大,更有我们国家自己的特点和创意。除此之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含义:

(1)奥运精神将激发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民众对奥运精神和信仰的不懈追求,将达到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2)奥运会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体育事业将走向新的局面,新的高度。

(3)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北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北京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的广泛交流,留下独特的遗产,开创新的局面,提升新的高度。

(4)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创建以及一流的设施、文化、环境、交通、居住、饮 食、娱乐、服务等方面,都将创建历届奥运会的新局面,新高度。 本段文字表达了要让奥运精神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传遍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受到鼓舞的思想感情。

6、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一、反复诵读第2自然段,说说汉字为什么“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答:因为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意思,这些有影有形的图画通过奇妙组合变成不同的汉字,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说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二、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1)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于驰骋。 答:因为汉字意思丰富。让人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作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2)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各样外来的新创造,因为它拥有一个单字的海洋。 答:中国汉字能轻而易举地用原有的词汇构成了新的概念和述语,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5)我真的是无限钟情我赖以思维和交往的中国汉字,并震惊于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

答:再生活力指:真的,中国的方块字能消化各种外来的新创造;奇特魅力指:它用一个个方块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古诗 碛中作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一、诗意。

我从长安出发,骑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方边塞出发,(此时)我已经离开家两个月了。今天不知道将士们能宿营在什么地方,无边无垠的沙漠,荒芜人烟。

二、字意。

碛:沙漠。走马:骑马。 欲:将要。辞:告别,离开。 绝:无。 平沙:荒凉的大漠。 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三、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

篇二:2014高考小专题二轮复习 专题十 读懂古诗

专题十:鉴赏古诗读懂始

【知识回放】

中国古代诗歌根据使用格律情况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

绝句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它要求第一联对仗;截取律诗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盛行于宋代。词有“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方法引领】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1.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概括地说,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其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铺垫下文。

“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

“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合”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解析: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案: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凉、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如《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说参考:该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

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 ,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类,可以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

4.从古诗语言特征入手读懂“诗家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①变“性”——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即时小练

找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改变的词语并作解释。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

下马饮君酒(《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②变序——改变词序句序。 即时小练

指出下列诗句的正常词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参考:(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 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 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③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 去补充完善。

(2)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解说参考: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

二、遵从正确的方法读懂诗歌

1.读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①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②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半夜),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是“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读懂了该诗。

篇三:青少年必读书系(中学生必知的古诗词(下))_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团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岑参《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阅读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639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22:06 , Processed in 0.3630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