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交通建设主题
交通建设主题
1.(2015·四川乐山二模·13)(28分)“高铁,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名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人类穿着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过了地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工业革命》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教材、CCTV《新闻1+1》、《自然史》、《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修建铁路曾是近代国人的梦想。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政府遂搁置修路偈议。《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94天,光绪帝发出谕旨,宣称“当此创巨痛深之日,正我群臣卧薪尝胆之时”,并提出救亡图存的六项“力行实政”,修铁路被列为首项,并于12月6日决定修筑卢汉、津卢两路。结果比利时等趁机夺得修建权,遂开列强利用债款掠夺中国铁路权的恶劣先例
材料三 中国铁路系统长期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半军事化管理体制。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这种铁路体制的弊端尽显。铁路系统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几个堡垒之一。2013年3月17日清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的牌子被替换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牌子,这标志着我国的铁路体制改革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材料二、三选编自《铁路史话》等
(1)材料一中“名片一”表明,汉代官营丝织业有何特点?(3分)结合每张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阐释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的相关信息,论证光绪帝“力行实政,救亡图存”的梦想。(9分)
(3)根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的含义,(2分)概括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为实现小平这一梦想并让高铁成为中国的“新名片”做了哪些重要准备?(6分)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名片一中“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设立服务于皇室的工场”“经丝绸之路远销至地中海地区”等关键句可归纳其特点为技术先进,服务皇室,远销海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名片内容可知,其实质是回答丝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乒乓球,高铁这些事物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丝绸可联系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进行回答,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可从其推动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角度作答,乒乓球可从对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的推动作用方面作答,高铁可从促进经济区域化或全球化的角度作答。
(2)该问可分为两个部分来作答,第一部分主要对光绪帝的梦想进行客观评价,阐述其进步性的表现;第二部分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光绪帝的梦想最后失败,并分析其梦想破碎的原因。
(3)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一中名片四的时间1978年,可知邓小平的话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大背景下所说,所以其话的含义是要进行改革开放;第二小问准备,结合改革开放所进行的相关措施,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作答。
【答案】(1)特点: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服务皇室,远销海外。(任3点,3分)
阐释:①“丝绸”:加强了旧大陆区域文明的交流联系,如丝绸之路联系了亚非欧几大文明中心;
②“三大发明”(任举一例即可):推动欧洲封建文明向资本主义近代文明转型,如印刷术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火药帮助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势力,指南针帮助欧洲确立了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高铁可从其对我们国家经济
③“乒乓球”:推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文明的和平交流,如中美关系完全正常化并建交; ④“高铁”:使世界文明联系更加紧密,如加速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进程。(每点2分,8分)
(2)论证:①该梦想顺应了世界工业化潮流,有利于中国以铁路为首的近代化;(2分)
②但列强在华奉行扩张主义,控制了我国的铁路修建权,铁路建设资金技术不足;(3分)政府始终坚持封建专制,还一度实行闭关政策,导致传统经济占据主导,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顽固守旧势力异常强大。(任3点,3分)故光绪帝的梦想必然落空。(1分)
(3)含义:十年文革扩大了中西差距,亟需改革开放以加速发展。(2分)
准备:①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②实行对外开放推动企业走向世界,如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及加入WTO;
③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铁路升级提速等。(每点2分,6分)
2.(2015·甘肃兰州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
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西汉政府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
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 唐高宗时期,洛阳以东为水运,洛阳以西为陆运。中宗景龙三年,京师农业歉收,有人建议朝廷迁到洛阳“就食”。中宗不肯,说“岂有逐粮天子耶!”
北宋建都汴京,漕运路线大大缩短。南宋建都临安,位于产量区内。
元都大都,粮食 “仰给于江南”。大运河中段改南北取直,东移山东;运河漕运,常因天旱水浅,河道淤塞不通,致使漕船不能如期到达。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 元朝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
清道光六年后,又开始实行河、海并漕。咸丰三年(1853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改漕粮折银(指用银两或其他物品代替)。同治十三年( 1874年),官办轮船招商局成立, 漕粮运输逐渐由海轮代替。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以上材料根据有关资料整理汇编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历史上的漕运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漕运衰落的主要原因。(8分)
(3)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特点。(10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建设主题
【解析】(1)据材料“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京师农业歉收”和“粮食‘仰给于江南’”可知保证京师粮食所需,据材料“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北宋建都汴京,漕运路线大大缩短”和“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 元朝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可知维护国家统一,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改漕粮折银(指用银两或其他物品代替)”可知实行漕粮折银措施,据材料“同治十三年( 1874年),官办轮船招商局成立,漕粮运输逐渐由海轮代替”可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同时还可知商业经济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漕运还要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据材料“漕运起源很早”联系材料“秦、汉、隋、唐、北宋、元和清”可知漕运历史悠久,据材料“运河漕运,常因天旱水浅,河道淤塞不通,致使漕船不能如期到达”可知漕运艰难,据材料“汉建都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岂有逐粮天子耶!”、“元都大都,粮食 ‘仰给于江南’”可知漕运路线随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变化,据材料“西汉政府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大运河中段改南北取直,东移山东”和“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朝统治者又开辟了一条海运航线”可知开挖人工运河并充分利用江河、海洋,据材料“京师农业歉收,有人建议朝廷迁到洛阳‘就食’”、“南宋建都临安,位于产量区内”和“元都大都,粮食‘仰给于江南’”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后,以南粮北调为主。
【答案】(1)作用:保证京师粮食所需;(3分)维护国家统一;(2分)促进经济的发展。(2分)
(2)原因:实行漕粮折银措施;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
(3)特点:漕运历史悠久;漕运艰难;漕运路线随政治中心的转移而变化;开挖人工运河并充分利用江河、海洋;经济重心南移后,以南粮北调为主。(10分)
3.(2015·山东德州一模·39)(22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4分)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6分)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
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考点】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交通建设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1885”,可以得出铁路的发展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蒸汽机车,根据“1913年”、“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可以得出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传统的炼钢工业得到发展,因此推动了铁路的里程数的增加。
(2)根据材料一“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凭借政治、经济上的优势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一战后,当时英国的优势有政治上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上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外交上凭借船坚炮利占领众多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
(3)根据材料二“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得出铁路的出现方便和强化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根据“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铁路使印度成为原料产地,印度被纳入到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根据“铁路传播了腺鼠疫”得出铁路传播了疾病。
(4)第一小问不同,材料二谈到铁路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纳入到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传播了疾病,重点在说铁路给印度带来的消极影响,材料三说到“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改善了公共健康,如果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带来的疾病会更多,重点在说铁路给印度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二小问原因,材料二作者则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上看待铁路对殖民地带来的消极影响,材料三作者站在文明史观的立场上,从文明传播的角度认识铁路在当时的作用。
【答案】(1)技术: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4分)
(2)条件: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
篇二: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伟大人物主题
伟大人物主题
1.(2015·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考考前模拟·14)(20分)许多杰出人物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材料均来自课本) 材料一
材料二 康熙帝诗文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图一,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中国最早在秦朝统治疆界到达了南海,居住此地的居民是哪一民族?秦朝是以何种制度做保障统治该民族、地区?(4分)
(2)据材料一图二图三,请从民族关系角度说明它们存在着怎样的变化趋势?主要原因何在?(4分)
(3)据材料二回答,这首诗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综合三段诗文指出,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实施的措施有何突出特点?(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6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伟大人物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民族,根据所学可知是南越。第二小问制度,根据图一可知,秦在南海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
(2)第一小问趋势,图二、图三反映的是民族大融合趋势;第二小问原因,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来回答。
(3)第一小问事件,根据材料二“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可以判断是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第二小问特点,第一段诗文体现的是坚决打击叛乱势力。第二、三段诗文体现的是加强民族团结。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施以恩惠,笼络人心。
(4)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角度回答。
【答案】(1)民族:南越( 越族);
制度:郡县制(4分)
(2)趋势: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的汉化 汉族受少数影响)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 (谈到具体措施也行)(4分)
(3)事件: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特点:恩威并施 (一方面坚决打击叛乱势力,另一方面有加强民族团结 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施以恩惠 笼络人心)(6分)
(4)启示:坚决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搞好民族关系;以平等、团结态度待之, 凝成民族统一的坚固长城;既要武力维护国家统一, 打击叛乱、民族分裂势力。更要加强制度建设机构设置。(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6分)
2.(2015·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四(1638—1715)只需一声令下,治国成就和过去的军事胜利一样可以迅速取得。昔日毁废荒凉的海港,现在建筑物环绕,既做装饰,又充防务。??在他的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与此同时,在法国本土,在他眼前,高楼犬厦鳞次栉比,雇佣人员成千上万,并且拥有由建筑艺术带动发展起来的百工技艺。在宫廷和首都,更加高雅精巧的技艺为法国带来过去甚至没有想到的娱乐和荣誉。文学艺术十分繁荣。鉴赏力和理智深入蒙昧无知的学校。
——摘编自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
材料二 康熙帝(1654—1722)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祭拜时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父老从者数万人”,观者如堵,声势浩大。康熙二十三年南巡归途中,“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诣孔林墓前酹洒。书‘万世师表’额。”
——摘编自《清史稿·圣祖本纪》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路易十四、康熙帝在巩固政权方面采取的措施。(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采取不同措施的背景及其影响。(10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伟大人物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只需一声令下,治国成就和过去的军事胜利一样可以迅速取得”可知路易十四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根据“昔日毁废荒凉的海港,现在建筑物环绕??又充防务”可知他加强军事力量,根据“在他的旗帜的保护下,移民从各个港口出发,前往美洲、东印度群岛和非洲海岸”可知他积极发展商业和殖民贸易;根据“雇佣人员成千上万,并且拥有由建筑艺术带动发展起来的百工技艺。在宫廷和首都,更加高雅精巧的技艺为法国带来过去甚至没有想到的娱乐和荣誉。文学艺术十分繁荣”可知他推崇天主教和重视文学艺术发展;根据“ 康熙帝多次南巡,皆‘诣明陵致奠’,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亲书“治隆唐宋”来颂扬明太祖”可知他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根据“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诣孔林墓前酹洒。书‘万世师表’额”可知他推崇儒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朝康熙
帝加强君主集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大破准葛尔,抗击沙俄,维护大一统的国家。
(2)第一小问背景,路易十四的背景结合材料一“路易十四(1638—1715)”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分析,经济上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康熙帝的背景可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和满洲贵族统治需要分析。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措施进行分析,路易十四的措施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康熙帝的措施确立了满洲贵族统治的正统地位和加强了思想控制。
【答案】(1)措施: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军事力量,发展商业和殖民贸易;推崇天主教和重视文学艺术发展。康熙帝加强君主集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推崇儒家思想和承认明朝的正统地位。(15分)
(2)路易十四背景: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背景:稳定满洲贵族统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
影响:加强了民族间认同感,确立了满洲贵族统治的正统地位;尊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笼络了士人,加强了思想控制。(10分)
3.(2015·天津河西二模·14)(16分)走近历史人物,深刻把握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到他们在
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很自然的由自然联想到了人类社会。既然思想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绝不例外??
——《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说明牛顿的自然科学革命引发了欧洲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的著作、理论。(5分)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意境深远的意思)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
“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结合史实概括并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8分)
材料四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开阔了无限小的微观世界和无限大的宏观世界的研究领域,成为原子能科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理论基础。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历史意义。(3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启蒙运动;经典力学;相对论;伟大人物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材料一中“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可以看出次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应为启蒙运动;第二小问“著作”结合所学知识牛顿的代表作,应该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三小问“理论”结合材料一中“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可以总结出来,即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2)第一小问“本质区别”,结合材料二中“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可以总结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黄宗羲是封建传统民本思想。第二小问“概括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卢梭的主张进行评价即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否定了专制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3)结合所学知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历史意义作答即可,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答案】(1)运动:启蒙运动。(2分)
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分)
理论: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2分)
(2)区别: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2分)黄宗羲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或封建传统民本思想)。(2分)
评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否定了专制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4分)
(3)意义:改变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念,揭露了物质和能量的相当性,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3分)
篇三:全国各地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地方管理主题
地方管理主题
1.(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看出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
(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线索、行省制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4)必须综合以上材料谈,根据问题(2)“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问题(3)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材料中“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
2.(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
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已经采用俸禄,相当于郡守县令了。
(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4)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
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
(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
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
3.(2015·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5)(17分)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始终处于动态演进过程
之中,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而不是使双方处于对立僵化状态,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
——施耐庵著《水浒》
材料二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不得预四民之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宗室年生十岁即受封支禄。”
——《明史·诸王传》
材料三 “清之季世,行省分权,不能举改革之实,遂主张集权,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
——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杜亚泉著《中华民国之前途》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哪个王朝基本解决了诗歌中所谈到的问题?它的主要解决办法是什么?(5分)
(2)阅读材料二,对比先秦分封制,概括明朝分封制(藩王制)的特点?指出其弊端?(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造成晚清时期中央权力相对弱化的因素?概括杜亚泉先生的观点?(6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地方管理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朝代,材料一诗歌提及的问题是藩镇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宋朝基本解决这一问题;第二小问办法,结合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有明诸藩,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体现了藩王享受优厚俸禄而无实权的特点,“??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藩禁严密,一至于此”体现了藩王活动受到严格限制的特点;第二小问弊端,可以结合特点归纳,只享受俸禄加重国家财政负担,禁止藩王宗室从事经营活动,易导致其成为寄生阶层等。
(3)第一小问因素,要求解析造成中央权力弱化的因素,可以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即以是受人民之反抗,为此次革命之最大原因”体现了农民和革命党起义削弱了中央的控制权,结合清末汉族地主的兴起和列强的侵华加剧了清中央权力权威的下降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观点,“权力分配有所偏倚,其祸均足以亡国,今后之谋国者,不可不折中于二者之间,以求调剂之方法”体现了杜亚泉先生认为中央与地方应合理分配权力的观点。
【答案】(1)王朝:宋朝(北宋)(1分)
办法:从权、钱、兵等三方面削弱地方力量;重文轻武。(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
(2)特点:藩王享受优厚俸禄而无实权;藩王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每点2分,共4分) 弊端:藩王宗室的俸禄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禁止藩王宗室从事经营活动,导致其成为寄生阶层;对藩王宗室的约束过于繁杂。(每点2分,答出任意1点即可)
(3)因素:农民、革命党的起义,削弱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地方汉族地主势力兴起;列强侵略,使清朝中央政府权威下降。(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罗列史实,无分析过程,给1分。学生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观点:中央与地方应合理分配权力,不可使权力偏重一方。(2分)
4.(2015·江苏盐城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1)(12分)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
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
《全国各地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妇女解放主题》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8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