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回复: 0

文学类阅读《一个人的仪式》附答案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2011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

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河岸散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

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美如天仙的新娘。古朴的石桥、平静的河水、清朗的月光,这种充满古典情怀的场景使我对那人产生了好奇。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他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如果不是他始终如一地、毫无顾忌地笑着,我想不到他是精神失常者。他与我擦身而过,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

番却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累人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著的东西。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

他的笑常常使我警觉,这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

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

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

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时,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

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就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

并不是任何人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

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首先我已经不敢肯定这是一种病,当然就不能说他是患者了。我们是用常人的眼光打量他们的,他们那不顾一切、彻头彻尾的丧失令我们疑惑不解,所以我们认定他们有病。有一个小常识很说明问题,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12.作者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一种丧失,这两种“丧失”分别针对什么而言?请简要

说明。(4分)

13.文章写到里尔克,说他“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后又说“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

简析这种“孤独感”具体含义是什么?(4分)

14.文章以“必要的丧失”为标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必要的丧失”含义的理解。(6

分)

15.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大理石桥上的精神失常者,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李书磊

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走

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壁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妁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面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巳不再是小说《红楼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与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红楼梦》的。

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

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萃。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一一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一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搂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要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

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一一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

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12。结合第一段内容解说“文化的循环”的含义,不超过40字。(4分)

13.联系全文理解“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这句话意在阐述什么道理?(6分)

14.结合文意说说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平常心”来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呢?(4分)

15.结合你的阅读经典的经验,评价作者对于经典的观点态度。(6分)

三、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

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

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

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

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2.文章第一节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6分)

13.文章第四节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节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14.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4分)

15.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6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

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选自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中语文阅读欣赏》高三全一卷)

12.“‘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13.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14.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15.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天衣无缝

华山鹰

W局长一向以大公无私自居,大会小会上,他都会自我吹嘘一番:本领导自从调到本局以来,从来不以权谋私,也没有利用职权安排过自己的亲属子女在本局就业,希望各位今后

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绝版的周庄》附答案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绝版的周庄王剑冰①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②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③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却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④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⑤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⑥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就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⑦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⑧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⑨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标题《绝版的周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周庄的古典美得天独厚,不可复制;二是指像苏州这些从前的水乡古镇已变得现代,周庄已经是国内仅存的水乡古镇。B.第六段中,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入夜在周庄乘小船的情景,用了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写出了周庄与现代都市之夜截然不同的平和与安宁。C.作者看到周庄四周正在崛起的舞厅和酒楼,不禁发出疑问:“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表现出对周庄能否抵抗得住现代化诱惑的深沉的担忧。D.作者反复强调“我来晚了”,既有相见恨晚之意,表达自己对周庄的仰慕之情;也为自己没有早来周庄看到她最原始纯静之美,现在她的美已经变味而惋惜。E.本文语言生动,想象丰富,自如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既充分描写出周庄淡雅的自然之美,又深刻表达出周庄纯秀的人文之美。(2)文中前两段用“你”称呼周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3)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分)①苏州脱掉了罗衫

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却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3分)②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粲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3分)

(4)本文中的周庄具有哪些特点?本文开头说周庄“不算太美”,后文又说周庄“依然很美”,是不是自相矛盾?你怎样理解?(8分)参考答案:11.(1)答D项给3分,答B项给2分,答A项给1分;答C、E不给分。(D项,作者没有说周庄之美已经变味,只是表达出一种担心。B项,本段没有使用夸张手法。A项“国内仅存”过于绝对)(2)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并且使用了比拟手法,将周庄比拟成女子。(能答出比拟手法给2分)这样写,使周庄具有了人的灵性,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周庄的美。(能答出比拟的作用给2分)以第二人称称呼周庄,像是与周庄直接对话,更便于直接抒发对周庄的热爱之情。(2分)(3)①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苏州已经从原来具有古典之美的水乡变成了具有现代时尚特点的城市。(2分)②樱花产自日本,“我”也来自外地,在这一点上两者相像。(1分)周庄有浓厚的中国风情,有接纳包容外物的气度和胸怀,使这一切都很好的融入了周庄。(2分)(4)第一问:古典、朴素、纯秀、大方。(能答出两点即给2分,否则不给分)第二问:不矛盾,这句话是从不同角度对周庄的评价。周庄灰衣白裙、红花绿柳,自然朴素,不是浓妆艳抹的那种世俗眼中的美,所以说不算太美;(2分)周庄建于明代,已历尽沧桑,但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是朴素动人的内在美,所以说依然很美。(2分)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答“对比”也给分),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分)

篇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①“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②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③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④第三是你的美貌。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

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⑤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⑥“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选自江苏美术出版社《高中语文阅读欣赏》高三全一卷)

1.“‘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4分)

2.作者认为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3.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并作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美食情缘

李娜

此生有三大心愿:一是读遍天下好书,二是游历人间美景,三呢,则是尝尽世上佳肴。对美食的嗜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妈妈说,我长牙就比一般孩子早,别的宝宝还在嗷嗷待哺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大快朵颐了。据称,学会说话之后,我艰难喊出的第一声是“妈妈”,脱口而出的第二个单词却是“糕”(奶糕),当然这已无从考据。但下面这件事却是无法抵赖的:儿时我通读《红楼梦》,爸爸以此为傲,常常在客人面前提起。一次家中高朋满座,一位伯伯问我,《红楼梦》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章。在众人期许鼓励的目光下,我朗朗作答:“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频频颔首,老爸微微含笑,我大受鼓舞:“我最喜欢刘姥姥吃的茄子。”接着,我流利地为大家背诵了书中那道“烧茄子”的详细制作方法。结果没留下“才女”的美名,倒是留下了一个“馋猫”的笑话。

幼儿园时我的人生理想是做一个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可以边走边卖边吃。情

窦初开时别的女孩子都憧憬着梦中的白马王子,我却幻想着嫁给一个超级大厨师,在美味佳肴里过着惺惺相惜唇齿留香的幸福生活。

我一直相信热爱美食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热情的。真的,看着那些新鲜的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色形俱佳的食物,心情就一下子纯净快乐起来。一位相交甚深的朋友常常请我吃饭,“知道吗,我喜欢看你吃饭时快乐的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也胃口大开。”原来,好胃口和好心情一样是可以传染的。

我一直相信美食有一种可以让悲伤止步的力量。记忆中的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被自己珍惜多年的一份情感伤得体无完肤,就这样一个人走在街上,从清晨一直到傍晚。饿得走不动的时候我进了路边的一家小店要了一大份咖喱饭。当那一大盘色泽诱人的金黄米粒摆在我面前时,那已被冻得麻木的知觉又渐渐复苏了。我舀了大大一勺,一口吞下,辛辣的味道让我放任自己泪如雨下,委屈也渐渐消融了,信念和温暖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吃了好吃的东西,心就豁然了,我告诉自己既然还能品味就没有被打倒。我是个骨子里要强的女孩子,总想把快乐蔓延四处却不要别人为自己心痛,有时我想,美食也许是我心疼自己的一种方式吧。把一切忧虑都溺毙在食物之中,吃饱了呼呼呼的笑,烦恼自然消。

我好吃,却不“懒做”。享受美食之余,我也勇于实践。记忆中的第一次下厨是在六岁那年,我把冰箱里所有的鸡蛋全部耗尽做了蒸鸡蛋、煎荷包蛋、水煮蛋、炒蟹黄蛋,摆了满满一桌,美其名曰“满蛋全席”。自大展才华之后我便一发不可收,并自认技艺不俗:麻婆豆腐、英式薯条、法式蒸蛋、意大利面,真正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委屈的是朋友们大都不相信我能煮食,他们总说:“你呀,一把罐头刀走天涯。”怀才不遇是常有的事,懒得申诉。

因为酷爱美食,有时难免挑剔。以前在家的时候,总是会含蓄地批评老妈口味单调菜式陈旧缺乏新意。妈妈只是笑笑,从不计较。可爸爸往往会挺身而出:“我吃了二十年都吃不腻,是你口味太刁钻。”后来离家求学,走了不少地方,也吃了不少各地美食。可一段日子里却迷恋上了学校附近一家小饭馆里的红烧牛肉面,每天晚上都准时去报到。有一天吃着吃着忽然找到了迷恋的理由,原来这牛肉面的口味像极了妈妈的手艺。上学的时候每逢考试前,妈妈都会为我做上这样一碗热腾腾的面,再夹上几块炖煮了多时的牛肉。她总说:“吃得饱考得好。”想到这儿,望着面前的一大碗面,鼻子酸酸的。

小时候,美食仅仅是千般滋味;长大了,美食却成了千种心情。因为回忆,因为爱,普普通通的食物也成了世间美食。(选自《散文选刊》2005年第一期)

5.“小时候,美食仅仅是千般滋味;长大了,美食却成了千种心情。”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美食,在我们的脑海里应该是山珍海味,在文章里的含义是什么?请概括作答。 “我一直相信美食有一种可以让悲伤止步的力量”,你同意吗?并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说,在家时很挑剔,总会批评妈妈的手艺,但离家求学之后,怀念的却是妈妈的手艺,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写出来,请你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1题。

天衣无缝

华山鹰

W局长一向以大公无私自居,大会小会上,他都会自我吹嘘一番:本领导自从调到本局以来,从来不以权谋私,也没有利用职权安排过自己的亲属子女在本局就业,希望各位今后继续对我监督,如发现有此类现象,本局长将自动辞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W局全体干部职工天天瞪起溜圆的眼珠,总想在W局长身上找出点什么瑕疵来,但总是徒劳。人们看到,W局长上班很准时,八时一到,W局长准能在办公室找到;接人待物,他十分热情,人家来请示汇报什么事,他都是正襟危坐,侧耳细听;局里有什么工程,他还会请市纪委或监察局的同志到


《文学类阅读《一个人的仪式》附答案》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58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4 08:21 , Processed in 0.25108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