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回复: 0

比较文学对研究文学的意义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比较文学对研究文学的意义

比较文学对研究文学的意义

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

全球化(globalization )无疑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1995年3 月曾经在荷兰的乌德勒支大学举行了题为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或全球化的专题讨论会。这个会议之后,世界范围的有关全球化的讨论更趋深入。全球化指的是地球的各个部分整合成一体的意思。广为流行的全球化概念着重描述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和关系在空间上不断发展,人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表现在洲际的特点。做为一个历史的或历时的过程,全球化的特征却在与其共时性,具体而言,就是空间上的世界压缩和地域联结。由于地球上的人类以民族或国家为单位分别居住在各自的土地上,而且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发展过程。出于历史上的原因,民族与国家之间曾经长期闭关自守,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必须而且已经在改变。

从一定程度上讲,比较文学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它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全球化密切相关。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正是民族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时期,文学的民族性极强。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眼光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陈,2)。这时全球化也开始诞生。全球化进程已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文学有了较大的开展,国际间比较意识才真正成熟,各种以比较为特色的学科应运而生,比较文学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出现正是人们把世界各民族的文学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的时候。

二、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一)、全球化中的文学民族性

民族是一个人类学的种族概念,文学上的民族或文学的民族性则主要是某一地域民族的主体性显示,是某一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立品格表现。在某种意义上,独立性、主体性是民族价值和意义的一种标志。

民族文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分属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之间,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审美心里等方面,都有很大得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收,但是她们之间的差异不可能消除,她们之间的矛盾也必然产生。其实,民族性并不仅仅意味着保持民族风俗习惯、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而贴上地域文化的标签,它更意味着保持民族自身的文化精神,保持民族文化精神的独立性,也意味着站在现代性立场上反省民族的内部精神,重新思考政治、历史、制度与人的关系等等。民族性和现代性、后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话语一起构成了当代知识界思考东方文化政治的具有一体两面性的课题,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思考的民族文化问题,还有在全球化语境中,各国如何进行政治选择、文化选择问题。在这一选择中,政治、文化或者民族中的个体是如何显示出民族性的。只不过,在背后却是一个文学理念在支撑着,即学习西方大师和其中的文学理念,本土体验只是一个背景性存在,提供可阐释的素材,这都造成东方当代作家作品的面目模糊,很难有鲜明的特性,因此也就难以达到鲁迅所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目标。

(二)、世界文学

作为一个重要概念,世界文学最先由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827年提出来的。一位年轻的学者爱克曼对歌德十分崇敬,他详细记录与歌德的谈话,在歌德去世后与1835年发表《与歌德谈话录》,这是一本了解歌德作品和思想的重要著作。歌德是在读过一本中国小说的之后,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张隆西指出:

对歌德来说,中国小说当然是外国作品,而歌德对这部作品的态度包含了三种不同的反应:一是:清楚意识到外来文化的差异,可以产生一种新奇感;二是感到其中有许多可以沟通之处,于是心有亲戚焉可以从中得到满足;三是一种既相似又不同的中间状态的感觉,而

这最能够影响读者的感觉和行为,使之产生变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就是世界文学得以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而产生的条件。

歌德还认为,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交流方面,世界文学比民族文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文学的世界性具有多种涵义:一,它是对某种文学具有的世界所属关系的描述,即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世界的公共财产。二,它表明某种文学达到了为全世界各民族所认同和追求的深刻程度。

篇二:关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1

关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跨国际的学科,其影响愈来愈深远。目前,其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丰富,本文试对其中的影响研究作以阐述。

十九世纪的科学思想从搜集材料阶段发展为整理材料阶段,从实验科学走向理论科学。肖莱马《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引述李比希的话说:“努力整理新发现的事实和寻找将这些事实串联在一起的共同纽带”,是十九世纪科学的特色。法国的卡诺认识到蒸汽机效率中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安培提出两根平行载流导体,电流方向相同则互相吸引,相反则互相排斥;肖莱马研究了物质的层进;达尔文更是在发掘中提出进化论;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诺丹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子一代的一致性和正反杂交的一致性;还有流行的孔德实证主义哲学,左拉等人的自然主义小说等。这个时代的文化科学特色不仅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产生,而且还促进了影响研究的一系列特点和方法的形成。

影响研究要求研究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交流中已经存在着的客观联系,整理并分析发现的有着客观联系的材料,从文学流传的起点寻找达到终点的迹象和媒介。因此,基亚要求一个比较文学家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至少是文学史家,文学关系史家,必须熟悉一种乃至多种外语,从一国一时一地的文学寻找另一国一时一地的影响和作用,不能靠别人的译著从事研究,而必须自己进入原文中去,并在交流史中发现材料并研究之。研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必须研究中国元曲的《赵氏孤儿》,还要研究伏尔泰是如何读到法文译本后动手写出成吉思汗的故事的。这里,《赵氏孤儿》是形成交流的起点、翻译传播是媒介、《中国孤儿》是终点。影响研究要求把这三者作为一个系统,看看伏尔泰是如何受纪君祥的影响,又是如何将屠岸贾与程婴等人的冲突演化为成吉思罕的故事的。关于影响研究的这种方法,除前引定义外,陈寅恪先生谈得甚为直切,他说:“即以今日中国文学系之中外文学比较一类之课程言,亦只能就白乐天等在中国及日本文学上,或佛教故事在印度及中国文学上之影响及演变等问题,互相比较研究,方符合比较研究之真谛。盖此称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否则古今中外,人天龙鬼,无一不可取以相与比较。荷马可比屈原,孔子可比歌德,穿凿附会,怪诞百出,莫可追诘,更无所谓研究之可言矣。”陈先生此论与基亚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达出影响研究的精髓,对于那些喜影响研究而恶平行研究者来说,也不失为凭据呢!

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总体的影响,也有个别的影响;有题材方面的影响,也有技巧方面的影响;有环境的影响,也有集团的影响;有成功的影响,也有非成功的影响,或者说,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比如,弗洛伊德的文艺思想,五四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文坛,连酷嗜古文的章士钊都动手翻译弗洛伊德的自传;鲁迅翻译过受弗洛伊德影响的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写《补天》时自认吸取了弗洛伊德的某些思想;郭沫若在《批评与梦》中承认弗洛伊德对他的小说《残春》起过作用,郁达夫、沈从文、许杰等人的作品中也有弗洛伊德思想的烙印。当前出现的“弗洛伊德热”,也反映了当代文坛对弗洛伊德思想的部分接受。影响比较的总体研究就是要研究这一个世纪、一个时代的文学如何接受外来文学思想的

影响,它产生的媒介是什么,如演讲、翻译、新闻广告、出版发行、书市流通等,并研究这影响达到了什么程度,是成了支配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学主潮,或只是局部的作用。整体是由个别积累后成的,研究整体影响叫整体影响研究,研究个别影响叫个体影响研究。如施蛰存写的一些小说,拿《鸠摩罗什》来说吧,鸠摩罗什为一代高僧,赴长安讲学时凡心操动,性欲升腾,二度娶妻,性欲与苦行修性在那里发生冲突。研究弗洛伊德对施蛰存的影响即个体影响的比较研究。

影响研究注重作品形象和技巧的比较。这样可以使这一研究更加具体化,从文化交流中深入文学作品之中,使影响比较更加文学化,研究郭沫若的《残春》,必须看到他写潜意识的内在流动,赋予人物心理以弗洛伊德式的世界。这样可以在作品的形象和技巧的影响中展现影响作为“创造性的变形”在作品中的生存因素,改变对这一类作品的研究视角和方式。郭沫若在《批评与梦》中说:“若拿描写事实的尺度去测量它(《残春》),那的确是全无高潮的。若对于精神分析学或梦的心理稍有研究的人看来,他必定可以看出一种作用,可以说出另外的一番意见。”是的,《残春》的形象不是运动在情节中,而是行经在心理里;小说不以情节胜,而以心理描写为特色。在影响比较中,研究形象影响即形象影响研究,研究技巧影响即技巧影响研究。

环境影响研究和集团影响研究是就影响过程来说的。鲁迅、郭沫若等人早年置身海外,在日本受着西学的洗礼,他们能接受包括弗洛伊德在内的新文艺观念并不奇怪。由他们再影响一批人,如创造社,影响了一批青年作家吸收弗洛伊德的某些观念也是实情。现在的大学生研读弗洛伊德著作,除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之外,一定程度还受社会、同学们的影响。研究环境和集团影响的比较文学者要从中发现材料,理解材料,从而理出这种影响的线索和找出特点。

影响研究还研究影响所产生的正作用、反影响和反负作用。这是从效果史角度来说的。正作用指影响主体对受体的作用,如弗洛伊德对五四以来文学的影响;反影响指受体借影响来反传统,从而开拓文学的道路,如施蛰存等人借弗洛伊德反道德化的传统小说从而建立感觉派的新小说;负作用指的是这影响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流弊以及不良的社会效果,便于在以后的文学交流中少出问题。

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基本上涉及到文学的文化因素、内部构成、社会效果等方面,其意图是想从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交流和影响的角度揭示出文学存在的另外一面,即一国文学与另外一国文学的客观联系。在实际研究中,影响比较研究往往还涉及到社会、文化及各方面,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两国间的文学交流影响从来与社会、文化各方面具有联系,文学创作本身也与它们密不可分。基亚曾说:“比较文学家必须具有足够的?历史修养?这样才能够将他所观察的文学事实重新置于当时总的历史背景中加以探讨。如果H·F·安伯尔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不是非常熟悉的话,他是写不出《司汤达与自由的变形》这篇文章的。”而且,这种研究反过来可以丰富历史文化的研究,如果借用文化的一些力量进行影响研究,可以为文化交流影响史提供更多的材料和线索。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即为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从事影响研究的比较文学者必须站在文化交流史和对所涉论

题的材料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才能予以研究。没有具体事实联系为依据的研究不能算影响研究。

影响研究是讲究史料,不允许任何没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材料的人空口说白话。它抉幽择微,细密翔实。随着接受美学的发展,影响比较研究还会有新的转机;随着东西方政治和文化关系的改善,文学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还会强大,影响比较仍将会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但是,由于影响比较过分拘泥于直接交流的材料之中,考证训诂渊源学媒介学的繁琐阻碍了它的发展,尤其是遭到美国比较文学理论家韦勒克等人的致命一击后,影响比较不如上个世纪那么兴盛了;而且,二十世纪文化科学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整个文化氛围也不允许影响比较进行单一的发展。这样,影响比较作为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固然可以长期生存下去。

以上就是我关于影响研究方法的简单认识。

篇三:对比较文学看法

关于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一种强烈的自觉的比较意识,研究工作中的比较的立场,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贯穿始终的、须臾不可缺少的比较的方法。

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其中,开放性是比较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意思:

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只要它们之间存在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比传统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

3、在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包,并且具有迅速接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这一点

在当代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

“比较”的意义是比较文学学科中“比较”的意义具有特定的并且确切的学理内容,它是一种旨在把握“双边”或“多边”文学的内在关系,并进而认识它们的本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思维形态、思维过程和方法论。 这里的“比较”是指“双边”或“多边”的“跨文化(跨文学)”研究,这里说的“跨文化思维”,指的是“比较文学”学科对于“文学”的思考,必须是从“超越一种文学”,“超越一个民族”,“超越一种语言”和“超越一种文化”的视角考量面临的学术问题。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基本学理。 因此,比较文学是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贴近的边缘学科,能够最迅带地感知和接受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将触角伸向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比较文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强调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实践东西方、中外关系上的平等对话,进行双向阐释,以达到互证、互补、互惠的新人文主义目标。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

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

当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对比较文学的认识上存在四大误区:异同论、学科论、比附论与扩展论。比较文学学者要注重解决以下五个问题:更清晰地认识与准确地理解中外文学特点;探讨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建立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学观念;建立与完善面对世界所有民族文学的共同诗学,为文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为世界各民族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建立平台。只有有效地回答与解决了这样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才能迎来开阔与自由的发展前景。


《比较文学对研究文学的意义》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72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8 18:40 , Processed in 0.29629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