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回复: 0

秋声赋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秋声赋》知识点

《秋声赋》知识点

通假字

1. 忽奔腾而(“砰湃”通“澎湃”,波涛汹涌的样子。)

2. 有动于中(“中”通“衷”,内心。)

古今异义

1.如赴敌之兵(兵 古:军队 今:士兵)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 古:自然 今:天)

3.金铁皆鸣(金铁 古:兵器 今:金属名)

4.其色惨淡(惨淡 古: 今:“萧条”和“费心苦力”)

5.有动于中(中 古:内心 今:方位名词)

6.黟然黑者为星星(星星 古:点点白发 今: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7. 物过盛而当杀(杀 古:衰败 今:结束人或)

8.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清明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

理)

一词多义

1.既

物既老而悲伤(已经,……以后) 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全,都)

2.金

金铁皆鸣(金属,引申为武器)

于行用金(五行之一)

请献十金(汉以后银一两为一金)

3.及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到达)

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词类活用

1.方夜读书(夜,,在夜里)

2. (砭,名词作动词,刺)

3.春生秋实(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春、秋,名词作状语,在春天,在秋天)

4.四无人声(四,数词作名词,四处)

5.如波涛夜惊(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百事感其心 (感,使动,使....感慨)

7. 万物劳其形 (劳,使动,使....劳累)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

(3) 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之余烈 .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篇二:《秋声赋》译文及赏析

《秋声赋》全文解释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 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赏析】

欧阳修的《秋声赋》写于嘉?四年(1059),其时,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志,思想十分矛盾,内心十分痛苦。《秋

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却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为后文抒情言志储蓄足了一池春水。

不仅如此,作者还专门用一个自然段,联想想像,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声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由于大量地使用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音韵优美,情韵悠长。

最后,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文未写童子的反应和虫声之唧唧更是神来之笔,更加突出和强化了悲秋的感怀。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文章将“声”、“形”、“感”融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

《秋声赋》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当时他53岁,经过近三十年的宦途起伏黜陟的生涯,其间的人生感受很多。秋夜触景伤怀,遂赋以成篇。文章是借赋秋声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全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听觉上写秋声。作者夜间挑灯读书,万籁俱寂之时,忽“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不禁为之“悚然”谛听,仔细辨别、探寻是什么声音,来自何方。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现声音的由远及进、由弱而强,“初淅沥以潇飒”,如秋雨潇潇;“忽奔腾而砰湃”,如江河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像惊涛骇浪,急风暴雨;“其触于物也”,好比战士奔赴战场,听不见喧哗,惟有马蹄声碎,人行声急。作者通过这些比喻,把无形无影、不可捉摸的秋声,具体化、形象化了。然循声追踪,童子却回答说:“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文章至此一顿,犹如深境探幽,意味无穷。

第二段,再进一步,从视觉上写秋声,并将秋这一自然节气和社会、人生相联系。作者从童子所说的“声在树间”,辨析出“此秋声也”,然后以目之所见叙说“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方面把秋天肃杀的景象写得淋漓尽致,正因为如此,其为声也才能具有“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的威力,使万物“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以上皆写秋声。以下写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秋天属阴,行刑待秋而决、征伐待秋而举,乐有属西方的商调,律有属七月的夷则,商为哀伤,夷为杀戮。“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当春而萌生,及秋而衰残。依自然规律,到了秋季即“物过盛而当杀”,而秋声和乐调的商声也使人感到“物既老而悲伤”,则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段叙述,既有形象的比喻,又有理性的分析,所表现的秋声,动人心弦!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感慨。“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何况为万物之灵的人呢?“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草木是由外在力量的摧残而败落,而人除了与万物“春生秋实”的自然规律相同,经历着由青春少年到衰老死亡的过程外,还有内在的因素的侵扰,即“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并且“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对客观条件不允许、个人智力达不到的事情硬要去寻找、追求,怎能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呢?自己“非金石之质”,既无法“与草木争荣”,又“何恨乎秋声”?无限感慨、愤懑之情洋溢于纸笔之间。

最末一段,作者对童子讲了一番道理之后,竟发现童子并不感兴趣,已经“垂头而睡”。秋夜又恢复到“四无人声”的境界,和先前一样寂静。“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唧唧虫声即秋声,自己的叹息又何尝不是秋声!

这篇作品是通过赋“秋声”抒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他特别强调秋天肃杀、悲凉的特点和对万物的摧残,由此感慨流光易失,生命短促,自然的力量无法抗拒,自己应当安时随分,顺应自然。这种认识和情调蕴含着他经过大半生政治波折之后,一种希求解脱、随遇而安的心灵境界。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凝聚了宦海沉浮、人事忧劳、形神渐衰的飘零之感,其中既有理想不得实现、宏图难展的感慨,又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文章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精妙的形象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其艺术特点之二,是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本文篇幅不长,但结构上摇曳多姿,层层推进。开头一段写“秋声”,侧重于从听觉来写,第二段写“秋意”,侧重于从视觉来写,第三段把“秋意”和“人生”合到一起写,侧重从感悟上来写。这样写来,不仅把秋声写得鲜明生动,而且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哲理,并最后达到了“秋心”与“人心”的和谐统一,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自我调适的旨趣。

篇三:《秋声赋》巩固练习 答案

《秋声赋》练习检测 答案

一、文学常识:(2分)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文言词汇整理:(64分)

1、解释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清明:清朗明净

(2)物过盛而当杀 当杀:必定衰败

(3)黟然黑者为星星 星星:点点白发

2、说明句中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欧阳子方夜读书 夜:名作状,在夜里

(2)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实:名作动,结果实

(3)百忧感其心感:使??有感触

(4)万事劳其形劳:使??劳累

3、解释其他重点字词: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悚然:惊恐的样子

(2)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疾走:快跑

(3)乃其一气之余烈 余烈:余威

(4)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心中。摇:损耗。

(5)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戕贼:伤害

(6)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但闻:只听说

(7)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砭:刺

(8)其色惨淡,烟霏云敛霏:浓密的样子

(9)欧阳子方夜读书 方:正

4、解释虚词:

而(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表修饰连词

(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表并列连词,并且

(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表并列连词,并且

(4)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表承接连词,就

(5)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表承接连词,就

(6)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表修饰连词

者(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表定语后置,助词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代词,代指头发

(3)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表判断语气,助词

以(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以,并列连词,相当于“而”

(2)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以:介词,把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以:介词,凭,用

之(1)盖夫秋之为状也之:表去独,不译

(2)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之:代词,指代秋风

(3)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之:助词,的

(4)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 之:去独,不译

三、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5分)

1、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定语后置)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判断句)

3、商,伤也。 (判断句)

4、夫秋,刑官也。(判断句)

5、胡为而来哉? (介宾前置句)

四、翻译句子:(13分)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2分)

——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不禁惊恐地侧耳倾听

2、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3分)

——各种忧伤的事情使他的心绪生发感触,无穷无尽的事情让他的身体疲惫劳累,在内心有所触动,就必然会损耗他的精气。

3、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3分)

——更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当然就会使他那红润青春的面容变得像枯木一样苍老,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星星白发。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3分) ——(夏天)繁茂的绿草彼此争盛,欣欣向荣;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愉悦。草被秋风拂过便变了颜色,树遭遇秋风便叶子飘零。

5、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2分)

——它们之所以衰败零落是因为秋气的余威。

五、读课文,回答问题(要点):(12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什么景物?怎样描绘的?这样写表达好处是什么? (3分) 答:秋声。从听觉角度,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秋声气势汹涌,来势猛烈。形象化的比喻,借有形描绘无形,化虚为实,写出了秋声之形,引出作者的悲秋之情。

2. 第二自然段在描写秋声之外,还写了些什么?这与写秋声有怎样的联系?(3分)

答:秋色惨淡,秋容清明,秋意萧条,山川寂寥,秋气凛冽摧败草木,秋心肃杀,秋乐悲伤。烘托秋声之悲,衬出欧阳子内心之悲凉。

3.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从聆听秋声中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答: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而人生,悲秋伤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作者透悟人生,渴望超然尘外,心境淡泊。

4. 文中两次写“童子”、文末写“虫声”有何妙处?(3分)

答:以童子少不更事、不解风情反衬欧阳子历经沧桑、感慨良多;以秋虫唧唧烘托欧阳子心境悲凉孤寂。


《秋声赋》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170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4-12-23 22:44 , Processed in 0.3123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