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文化功能
李 成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学博士 教授
摘要:本文从古代文学和元宵节民俗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祭祀、走桥、张灯、燃灯、观灯、舞灯、猜灯谜等元宵风俗事象,及其元宵节习俗的文化内涵,揭示古代文学中元宵节习俗所体现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以及其促进当代年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元宵节 古代文学 民俗 审美 文化 价值
民俗文化是历代文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古代作家从节日民俗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了各种载体的文学作品,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影响着历代读者,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丰富多彩而且就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和审美愉悦功能。
正月十五称为上元,是年俗春节后大地回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年俗文化春节后的又一个庆祝活动和情感释放狂欢的高潮。沉浸在在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又团聚在一起共同欢庆,亦称为元夕、上元节,因为这天的食俗是吃“元”宵,故称为元宵节,寓意和象征团园。节日中人们喜欢张灯结彩庆祝,故又称为“灯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有诗词曲赋和戏曲小说等各种艺术形式对于元宵节的习俗进行了多方位的的艺术描绘,形象的反映了古代人民元宵节日的习俗和人文情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俗文化与古代文学的角度较为全面的考察古代文学中的元宵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是具有理论价值和民俗学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文学作品中反映的元宵节习俗的发展历程
《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 ,唐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卷四:“《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由此可见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祭祀太一天神,祀神、走桥、张灯等元宵风俗事象。
晋代元宵节己有张灯现象,《艺文类聚》卷八十《灯》引晋习凿齿诗云:“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描写灯笼挂在树间,随风摇曳,即元宵节的“火树银花”,梁简文帝《灯赋》中说:“何解冻嘉月,值萱荚盛开。草含春而色动,云飞彩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萱荚是传说中的一种瑞草,从每月初一开始,日长一叶,长至十五日则止。从十六日开始,日落一叶,到三十日落光。所以“值萱荚之盛开”指十五日。梁代元宵张灯的描述。梁代文学家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有《正月八日燃灯应令诗》、南北朝时代南朝陈国皇帝陈后主有《光壁殿遥咏山灯诗》、隋场帝有《正月十五日于通衙建灯夜升南楼诗》。由这些帝王诗可知在隋代以前元宵张灯主要是皇家贵族的雅习。
至唐代,元宵张灯之俗才风靡于世。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诗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荤隘通街。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中既描绘了京师长安花灯满街的元宵盛况,也描述了乡间
元宵迎赛紫姑神的仪式,说明无论城市和乡间都盛行观灯习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介绍了宋代元宵节“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盛况,还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演出。不但百姓观灯游赏,皇室也张灯结彩。柳永、李清照、刘辰翁、辛弃疾等词人创作了元宵词,元宵词作中展现和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东京汴梁和杭州作为宋代都城,当时的一些习俗在这里充分的展现,以示帝国风尚及其折射的北宋开国盛世和末期的衰微、南宋偏安一隅的的悲凉。
金元元宵节习俗也为北方民族所接受,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金贞元年间已有元夕之庆。《大金国志》卷十三载, 贞元元年(1153年)春正月,元夕张灯,宴丞相以下于燕之新宫,赋诗纵饮,尽欢而罢.不过,此后金朝上层对元夕张灯之俗的态度有一段反复。金世宗在大定十年(1170年) 命宫中元宵无得张灯 (《金史》卷六)。元宵张灯对金人的吸引力毕竟是挡不住的。到大定二十六年(1183年)正月, 元夕张灯,疏璃、珠璎、翠羽、飞仙之类不一,至有一灯金珠为饰者。都人男女盛饰观玩,至十八日而罢 (《大金国志》卷十八)。至此,金人比宋人对元宵的热情毫不逊色。
金王寂《拙轩集》中《元夕有感》:一生能见几元夕,况是东西南北人。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岁华投老送多感,节物对愁争一新。自笑区区成底事,天涯流落泪沾巾。
《中州集》载:朱弁诗《元夕有感》:朔雪余千里,东风偏九州。关河中土异,灯火上元愁。绿蚁尝新酿,青貂恋故裘。紫姑无用卜,世事正悠悠。
《元夕厅设醮》:春容先督府,月色满江城。灯赏无仙梦,斋居绝市声。两年忧旱虐,八郡望秋成。凭藉刚风力,青章达九清。
无名氏的元散曲【中吕·迎仙客】《十二月》中的《正月》:“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三五宵。绮罗人,兰麝飘。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1681页)曲中描绘了元宵节的节气、节日风物习俗“柳嫩梅娇,斗合鹅儿闹”、 “春气早,斗回杓”“灯焰月明”的节日景物和“绮罗人,兰麝飘”节日人们的盛装。马致远【仙吕·青哥儿】《十二月》里有写“元宵”的一首:“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妙舞清歌最是他”引人瞩目。
元代曾瑞的杂剧《留鞋记》(《录鬼簿》作《佳人才子误元宵》)。描写了卖胭脂女子王月英和秀才郭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约会就在热闹的元宵节里发生、发展。
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元夕之张灯??属邑有五,大略皆同,惟平阳、乐清习或颇异,泰顺山乡,朴率尤甚。上元自十二、十三夜点灯起,谓之试灯。十
四、十五、十六谓之正夜。或结鳌山、搭灯棚、放烟火,仕女通衢游赏。十七夜以后谓之残灯。”可见,当时元宵灯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
清代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末诗人姚元之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晚清宋令修的《上元夜》:“软绣明如昼,香尘一径通。笙歌人影外,萧鼓月明中。火树连春晓,华灯彻夜
红。风来弦管近,疑是在帘栊。”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元宵节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节庆习俗事项。
古代文学中的元宵佳节,从汉代到清代从具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观灯佳节仪式逐渐演变为官民同乐的传统有观灯、闹社、演百戏的节庆习俗。
二、 古代文学形象生动记录了元宵节民俗事项及其功能
1、饮酒为乐吃元宵
元宵饮食习俗主要有吃元宵和饮酒。元宵节食用的“元宵”称谓在古代文学中有多种叫法,如”油锤” 、“浮圆子”、“汤元”等。在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正月十五日南朝有“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的风俗。《荆楚岁时记》引用《齐谐记》说:“正月半,有神降陈氏之宅,云是蚕室。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今州里风俗,是日祠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乃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南宋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食浮园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揭示了吃元宵象征团园之意。
南宋诗人姜白石诗《咏元宵》:
贵客钓帘看御街,
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
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诗中描写了轿中客人钩帘看街时遇见卖珍品汤圆的情景,表达了不吃到汤圆不肯回去的喜爱心情:“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清代符曾的《上元竹枝词》则赞美了元宵的原料和馅的美味以及“马家”好品牌:“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代李调元的《元宵》诗描绘了争看元宵莲等的热闹场景及深夜风雨卖汤元的情景:“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饮酒习俗 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下了《十五夜观灯》中对元宵宴的描写: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北宋词人晁端礼的《鹧鸪天》:“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 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 车流水,马游龙。万家行乐醉醒中。”柳永的《归去来》:
初过元宵三五。慵困春情绪。
灯月阑珊嬉游处。游尽、厌欢聚。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
馀酲更不禁香醑。歌筵罢、且归去。
“凭仗如花女。持杯谢、酒朋诗侣”欢宴后思归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毛滂《元日·玉楼春》词云:“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2、张灯结彩燃花焰
元宵节燃灯民间叫放灯,隋代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中咏道:“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大约在唐代已有此习俗。唐代卢照邻《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有“永嘉士贡竹丝灯”之记载,这说明当时温州一带就能制作精美的贡品竹丝灯,可见温州那时已有元宵放灯的习俗。
“鳌山宫阙隐晴空”
“鳌山”是一种灯景,彩灯堆叠,并加以神仙动物等多种形象,做成山的形状。《雍洛灵异小录》云:“唐朝正月十五夜??山棚高百馀尺。”山棚又名鳌山、灯山、彩山、山车等。以彩绸结为山形,上悬彩灯为饰,下面是车轮,可巡回展示。宋人向伯恭【鹧鸪天】《上元》词有“鳌山宫阙隐晴空”句。元人郑玉《元宵诗》有“对簇鳌山十万人”,可见观赏者人山人海。
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忆秦娥》云:
元宵节。凤楼相对鳌山结。
鳌山结。香尘随步,柳梢微月。
多情又把珠帘揭。游人不放笙歌歇。
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阕。
元代词人王丹桂《瑶台第一层·元宵》:
时令相催。又还是,元宵报春回。
桂轮新满,金莲乍坼,不待栽培。
六街三市遍,列鳌山、辉映楼台。
竞追陪,簇香车宝马,驰骋多才。
??
“夜夜莲灯十里红”的莲灯 北宋词人晁端礼的《鹧鸪天》:
阆苑瑶台路暗通。皇州佳气正葱葱。
半天楼殿朦胧月,午夜笙歌淡荡风。
车流水,马游龙。万家行乐醉醒中。
何须更待元宵到,夜夜莲灯十里红。
影灯
南宋范成大《灯市行》: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诗人表达了“偏爱元宵影灯戏”的情感,展示了为了迎接欢庆元宵灯节,人们“春 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
冰灯
清代唐顺之
元夕影永冰灯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转灯 南宋诗人、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对转灯有形象生动的描绘“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月转灯亦转,一夜欢舞。
龙灯、火树烛龙 《东京梦华录》卷六介绍了宋代元宵节“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盛况,还有“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演出。
唐代诗人韩偓 《元夜即席》元宵节之夜“烛龙”:“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宋代诗人陈与义 《元夜》 “悟知烧灯夕,节意亦满目”。 朱淑真的《忆秦娥》以女性的细腻情感写出了具有女性特征的元宵女性观看“烛龙火树争驰逐”的观感: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诗歌中的“烛龙火树争驰逐” 的场面表演情景极具动感和艺术魅力。
3、“元宵似是欢游好”的 娱乐功能
篇二:英文介绍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每年农历的一月十五日是中国人的元宵节,它正好在春节之后。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celebrated everywhere on January 15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right after the Spring Festival.
传统意义上元宵节也是春节活动的一部分。
Traditionall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 part of the Spring Festival. 这天是农历新年里第一个月圆的日子。
This day is always the first full moon in the lunar New Year.
中国各地张灯结彩,家家户户歌舞游乐,人们做元宵、放烟火。
Across China, people celebrate by hanging up lanterns and festoons, attending dancing and singing performances, making “Yuan Xiao” or sweet rice dumplings and lighting fireworks.
这也是庆祝春节的延续。
This is also a continu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
在元宵节之夜,天上明月高照,地上彩灯万盏。
On the Lantern Festival night, the moon illuminates the dark sky while many lanterns shine bright colors on the earth.
元宵夜观花灯的习俗开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The traditions of viewing decorative lanterns on this night bega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ago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最早只是在皇宫中点灯祈福。
In the earlier times, those beautiful lanterns were only seen in the imper
ial palaces.
慢慢地演变成民间最盛大的灯节。
Slowly it evolved into a celebration on the grand scale for the ordinary folks everywhere.
在元宵节前许多天,人们就开始忙着用油纸、绸布、竹子和花朵等材料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笼。
A few days before the lantern festival, people begin gathering oiled paper, silk cloths, bamboo sticks and flower to make all types of lanterns. 或者到热闹的灯市上挑选自己喜爱的灯笼。
Some people go to the lively streets to pick a personal favorite. 花灯的主题既有民间传说,又有节日习俗和各种吉祥物等。
The lanterns sometimes come in a series about certain folklore, holiday customs, or lucky mascots.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lso a romantic holiday.
在封建社会时,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
In feudal society, young girls were not allowed to go out freely. 但在元宵节晚上,她们却可以结伴出游观赏花灯。
But on the nigh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y were allowed to view the lantern lights in groups.
未婚男女也常借着赏花灯与情人相会。
Sometimes couples would go on dates strolling down the streets lit wit
h lantern lights.
如今人们依然会在元宵夜相邀一起去赏花灯。
Today people still invite others to view lanterns together.
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元宵灯会。
Across China,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celebrated in many different styles. 在临水的地方,人们把做好的莲花灯放进河里,让灯顺流而下,带去自己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In places near water, people put Lotus Lanterns in the river to let them flow down stream, carrying the loss they feel for the relatives that have passed away.
在北方,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成为冰灯节。
In the North, as traditional customs combined wit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 evolved the Ice Lantern Festival.
天然冰雪与灯光色彩巧妙结合,透过雕塑、造型、建筑和造景,成为一个绚丽的冰雪天堂。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ce and snow with colored lights, carvings, designs, and special scenery yield a spectacular winter paradise.
猜灯谜是中国特有的文字游戏。
The Lantern Riddle is a special word-game play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人们不仅制作出各种漂亮的灯笼供大家观赏,还设计出许多有趣的谜语。 The Chinese people not only craft many types of beautiful lanterns for t
he others to appreciate, but also create many interesting riddles. 传统的灯谜是直接写在灯笼上的。
The traditional riddles are written on the lanterns.
现在,人们在灯笼的下面贴上写了谜语的纸条,供观灯的人猜。
Today, many people glue a slip of paper with the riddle at the bottom of the lanterns for the viewers to solve.
那些猜中的人还会得到出谜者赠送的小奖品。
Those who solve the riddles correctly will receive a prize from the riddle’s creator.
元宵Sweet Dumplings Soup
团圆reunion
灯谜lantern riddles
和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一样,元宵节也有自己的节日食品——“元宵”。 Just like China’
s other traditional holidays, the Lantern Festival also has its own special dish —“Yuan Xiao”, or sweet dumpling soup.
虽然“元宵”在南北两地叫法不同,做法也不同,但它们都是用糯米粉做皮儿。 Although the sweet dumplings differ in name and recipe from the North and South, they are always made with glutinous rice flour as the outside.
里面包上各种果仁和糖做成的馅儿。
The filling is usually composed of different kinds of fruit kernels and sug
ar.
包出来的形状是一样的——圆圆的、白白的,因为它和元宵夜的圆月一样,代表着团圆。
The sweet dumplings are always round and white, as it represents the moon on the night of the Lantern Festival.
篇三:月份称呼
十二月份的别称 (通俗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开岁 陬月
二月: 丽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绸月 季月 莺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呜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阳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兰月 兰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壮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开冬 阳月 阴月
十一月: 畅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龙潜月
十二月: 冰月 腊月 严月 除月 季冬 残冬 末冬 嘉平 穷节 星回节
2、夏历月份别名
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早春、春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阳、三阳、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丽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阳、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朝、夹仲、大壮、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蚕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莺时、桃浪、雩(yu)风、樱笋时、上已、寒食、三春、阳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麦月、仲月、阴月、乏月、麦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维夏、槐夏、麦候、麦序、纯阳、正阳、朱明、麦秋、仲吕、乾月、槐序、已月。
五月:榴月、蒲月、恶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鸣蜩(tiao)、满月、端阳、端月、蕤(rui)宾。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阳、徂(cu)署、荔月、天贶(kuang)、林钟、遁月、未月。
七月:兰月、瓜月、凉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时、兰秋、肇秋、中元、夷则、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壮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吕、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凉秋、三秋、杪秋、穷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阳、菊秋、无射、菊序、元月、剥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阳月、孟冬、开冬、上冬、初冬、小阳春、梅月、阳春、应钟、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龙潜月、畅月、辜月、子月、复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长至、黄钟。
十二月:冰月、除月、腊月、蜡月、严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残冬、穷节、星回节、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吕、严冬、临月、岁杪、丑月。
=========================================================
1、农历四季的别称
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如果一年时间均匀分成4个阶段:春夏秋冬,那么夏就是正午太阳最直射我们头顶的前和后一共那1/4年,如果把夏分成三个均匀的段,那么孟夏,仲夏,季夏就是这三个段按时间
先后的名称,所以仲夏就是盛夏。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三的古代称呼。如果按公历,大概孟夏是6月,仲夏是7月,季夏是8月。 春季:阳春、艳阳、淑节、青春、阳节、青阳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节、素节、白藏
冬季:安宁、冬辰、岁余、九冬、无序、严节
春季 主春、九春、阳春、青春、春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苍灵
夏季 三夏、清夏、炎夏、九夏、朱夏、盛夏、朱律、炎节、炎亭、朱明、长赢
秋季 三秋、九秋、金天、素节、素商、高商、商节、凄辰、白藏
冬季 三冬、九冬、元冬、青冬、隆冬、冬辰、严节、岁余、安宁、元序
2、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农历各月份的又一别称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阳、献岁、早春、元月、端月、华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夹仲、丽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壮、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莺时、末春、蚕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麦春、乾月、除月、麦候、建巳、中吕、朱明、正阳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鸣蜩
六月:季夏、林钟、征暑、荷月、遁月、精阳
七月:早秋、兰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壮月、桂月、仲秋、南宫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无射、咏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畅月、复月、黄钟、寒月
十二月:建丑、严月、腊月、嘉平、残月、冰月
附文:
中国古代十二月份的别称全录(一版)
正月
元月、征月、初月、端月、冠月、寅月、嘉月、新月、陬月、泰月、隅月、孟月、三微月、始春、初春、元春、早春、孟春、首春、岁首、开岁、发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开发、春王、孟王、孟阳、孟陬、首阳、新正、夏正、建寅、青阳、三阳、元阳、正阳、太簇、三之日;
二月
令月、卯月、同月、柳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花月、仲月、酣月、四之月、仲春、中春、酣春、艳春、芳春、夹钟、夹仲、大壮、火壮、建卯、竹秋、酣香、仲阳、中和、花朝;
三月
蚕月、桃月、桐月、莺月、暮月、鹂月、辰月、绸月、季月、央月、炳月、季春、末春、晓春、暮春、晚春、阳春、杪(miao)春、三春、木少春、樱笋春、樱笋时、莺时、鸢时、桃浪、雩(yu)风、上已、寒食、建辰、姑洗、雩同、故洗;
四月
阳月、阴月、梅月、桃月、槐月、麦月、纯月、乏月、仲月、巳月、乾月、除月、余月、清和月、麦秋月、初夏、孟夏、维夏、槐夏、桐夏、麦夏、麦候、麦序、麦春、麦秋、纯阳、正阳、朱明、建巳、仲吕、槐序;
五月
皋月、榴月、蒲月、郁月、恶月、午月、炎月、端月、幕月、满月、仲夏、小刑、郁蒸、鸣蜩(tiao)、端阳、蕤(rui)宾飘香、建午、蕤客、天中;
六月
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季月、旦月、未月、莲月、荔月、秀月、遁月、溽月、精阳、季夏、季暑、溽暑、徂(cu)署、征暑、玉绳、天贶(kuang)、林钟、建未; 七月 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砧月、桐月、霜月、申月、否月、孟秋、肇秋、初秋、首秋 、早秋、兰秋、上秋、新秋、瓜时、银璜、飞星、中元、夷则、建申、建中;
八月
壮月、桂月、鸦月、萤月、虹月、壮月、酉月、仲秋、中秋、正秋、桂秋、吟秋、蟾秋、仲商、仲盲、建酉、南吕、竹春、竹小春;
九月
玄月、菊月、苔月、琼月、咏月、朽月、去月、戌月、亥月、元月、剥月、青女月、季秋、菊秋、穷秋、三秋、凉秋、霜秋、杪秋、暮秋、晚秋、木少秋、三孟秋、重阳、无射、建戌、菊序、霜序、季商、暮商;
十月
阳月、阴月、良月、露月、梅月、亥月、坤月、吉月、小春月、正阴月、小阳春、阳春、子春、初冬、开冬、孟冬、上冬、霜华、建亥、应钟;
十一月
幸月、畅月、葭(jia)月、蒹月、子月、辜月、复月、龙潜月、仲冬、寒艳、建子、黄钟、冬月、长至、一之日;
十二月
涂月、蜡月、腊月、冰月、严月、除月、丑月、临月、季冬、暮冬、杪冬、寒冬、严冬、残冬、末冬、木少冬、穷节、星回节、建丑、大吕、清祀、岁杪、岁木少、残霜天、二之日、嘉平月。
中国古代十二月份的别称全录(二版,包括传统节日、部分与节日相同诞辰的道教神仙) 正月(孟春,柳月,寅(yin)月):春节(正月初一,元始天尊万寿)、立春节(立春)、路神生日(正月初五)、人日(正月初七)、谷日(正月初八,五殿阎罗王圣诞)、天日(正月初九,玉皇大帝万寿)、地日(正月初十)、元宵节(正月十五,门神户尉千秋)、天穿节(正月二十*)、填仓节(正月廿五)
别称:
元月、征月、初月、端月、冠月、寅月、嘉月、新月、陬月、泰月、隅月、孟月、三微月、 始春、初春、元春、早春、孟春、首春、
岁首、开岁、发岁、献岁、肇岁、芳岁、华岁、
首阳、青阳、三阳、元阳、正阳、孟阳、孟陬、孟王、春王、新正、夏正、建寅、太簇、开发、三之日;
二月(仲春,杏月,卯(mao)月):中和节(二月初一*,一殿秦广王千秋,济公菩萨佛辰)、 春龙节(二月初二,福德正神千秋)、花朝节(二月十五,九天玄女圣诞)
观音诞(二月十九,玉女娘娘诞生)
别称:
令月、卯月、同月、柳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花月、仲月、酣月、四之月、
仲春、中春、酣春、艳春、芳春、夹钟、夹仲、大壮、火壮、仲阳、竹秋、建卯、酣香、中和、花朝;
三月(季春,桃月,辰月):春分节(春分)、上巳节(三月初三,女儿节,玄天上帝万寿)、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别称:
蚕月、桃月、桐月、莺月、暮月、鹂月、辰月、绸月、季月、央月、炳月、
季春、末春、晓春、暮春、晚春、阳春、杪(miao)春、三春、木少春、樱笋春、 樱笋时、莺时、鸢时、桃浪、雩(yu)风、建辰、姑洗、故洗、雩同、上已、寒食; 四月(孟夏,槐月,巳(si)月):清明节(清明)、浴佛节(四月初八,九殿平等王千秋) 碧霞元君节(四月十八)
别称:
阳月、阴月、梅月、桃月、槐月、麦月、仲月、纯月、乏月、巳月、乾月、除月、余月、清和月、麦秋月、
桐夏、初夏、孟夏、维夏、槐夏、槐序、麦夏、麦候、麦序、麦春、麦秋、纯阳、正阳、朱明、建巳、仲吕、;
五月(仲夏,榴月,午月):端午节(五月初五,五福大帝得道,南天骆恩师圣诞)、雨节(五月十三)、分龙节(五月二十* )
别称:
皋月、榴月、蒲月、郁月、恶月、午月、炎月、端月、幕月、满月、
端阳、建午、仲夏、小刑、郁蒸、鸣蜩(tiao)、蕤(rui)宾飘香、蕤客、天中;
六月(季夏,荷月,未月):夏至节(夏至)、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初六,九天李恩师圣诞)、观音会(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观莲节(六月廿四,莲花生日)
别称:
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季月、旦月、未月、莲月、荔月、秀月、遁月、溽月、 季夏、季暑、溽暑、徂(cu)署、征暑、精阳、玉绳、天贶(kuang)、林钟、建未; 七月(孟秋,巧月,申月):七夕(七月初七,七星娘娘千秋、)、秋禊(七月十四)
中元节(七月十五,道教称中元节,佛教又称盂兰节、盂兰盆节,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落苏节、地藏节(七月廿九)
别称:
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砧月、桐月、霜月、申月、否月、
孟秋、肇秋、初秋、首秋 、早秋、兰秋、上秋、新秋、瓜时、银璜、飞星、夷则、建申、建中、中元;
八月(仲秋,桂月,酉(you)月):天医节(八月初一)
中秋节(八月十五,太阴星君圣诞、南鲲鯓朱四王爷千秋、南宫孔恩师圣诞、临水夫人林姑千秋、九天玄女娘娘千秋)
别称:
壮月、桂月、鸦月、萤月、虹月、壮月、酉月、
仲秋、中秋、正秋、桂秋、吟秋、蟾秋、仲商、仲盲、建酉、南吕、竹春、竹小春;
九月(季秋,菊月,戌(xu)月):重阳节(九月初九,临水夫人李姑千秋、中坛元帅千秋、斗母星君圣诞、九皇大帝圣诞)观音会(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
别称:
玄月、菊月、苔月、琼月、咏月、朽月、去月、戌月、亥月、元月、剥月、青女月、
季秋、菊秋、穷秋、三秋、凉秋、杪秋、暮秋、晚秋、霜秋、木少秋、三孟秋、建戌、菊序、霜序、季商、暮商、无射、重阳;
十月(孟冬,阳月,亥月):寒衣节(十月初一)
下元节(十月十五,下元水官大帝圣诞)
别称:
阳月、阴月、良月、小春月、露月、亥月、坤月、吉月、梅月、小春月、正阴月、 初冬、开冬、孟冬、上冬、小阳春、阳春、子春、霜华、建亥、应钟;
十一月(仲冬,葭月,子月):冬至节(冬至)别称:
幸月、畅月、葭(jia)月、蒹月、子月、辜月、复月、龙潜月、仲冬、寒艳、建子、黄钟、冬月、长至、一之日;
十二月(季冬,梅月,丑月):驱傩日(腊月初七)、腊八节(腊月初八,普庵祖师圣诞) 尾牙节(腊月十六,福德正神千秋)、祭灶日(腊月廿三)、除夕(除夕,年三十) 别称:
涂月、蜡月、腊月、冰月、严月、除月、丑月、临月、嘉平月、季冬、暮冬、杪冬、寒冬、严冬、残冬、末冬、木少冬、穷节、星回节、清祀、建丑、大吕、岁杪、岁木少、残霜天、二之日。注:
一、我国的夏历(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又称上日、元日、朔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和元旦。现代统称春节,“元旦”一词改指“西历一月初一”。
二、带“*”号的日期表示存在争议。
附:每月称谓节日及含义
这些月份别称,有的是按季节排列次序,有的是以植物为象征而取名,有的则取日月交替或阴阳变更,有的是由秦始皇的行政命令而更改的,有的是取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等。 按季节排列次序的有: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月,各按次排列。古时以孟、仲、季来作兄弟姐妹的排行,孟为大,仲为次,季为三。转而作每季月份的次序,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三个月皆有孟、仲、季的别称。
以植物而取名的有:二月杏花开,三月桃花红,四月槐花挂满枝,五月榴花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放,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花傲秋霜。所以有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桂月、菊月之称。还有五月称蒲月,十一月称葭月等。
以日月交替、阴阳变更来命取的有:一月称陬月,二月称如月,三月称炳月,四月称余月,五月称皋月,八月称壮月,九月称玄月,十月称阳月,十一月称辜月,十二月称涂月等。 由秦始皇的行政命令而更改的有:如一月的原别称正月更改为端月,十二月的原别称腊月更改为嘉平月。
《元宵节的叫法》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5365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