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回复: 0

人民日报论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文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人民日报论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文章

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3年03月19日08:0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臵,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

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3年03月20日08:0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臶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家,是幸运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3年03月22日08:17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幻想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实打实的民生红利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充满自信地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我们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但环境压力、资源瓶颈也日益凸显;整个社会活力涌动,但也要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种种难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臵,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

能在攻坚克难中,让“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描绘他的“中国梦”: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3月25日01 版)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

篇二:人民日报论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文章

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臵,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臶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

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家,是幸运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幻想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

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实打实的民生红利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旺盛活力,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是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充满自信地向着现代化建设目标稳步前行。

我们深知,前行的道路上还存在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仍有不小差距;成为全球发展“新引擎”,但环境压力、资源瓶颈也日益凸显;整个社会活力涌动,但也要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种种难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中国梦依然在路上。

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要务的位臵,以发展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到保障人民基本权益,不断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在攻坚克难中,让“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

1902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描绘他的“中国梦”: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实现民族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百年梦想,经历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才能自强,实干才能兴邦。

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

——五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共筑中国梦,需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民生的持续改善,这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

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凸显出民生工作和社会管理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中国改革发展的历程,正是在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中不断深化的,也必将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推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好处。

中国梦,是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实现公平正义,既需要处理好教育、就业、养老、医疗、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只有这些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是对改善生活的渴望。这些年来,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网初步建立,还是医疗、教育等方面不断向前的改革,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农业税免除了,义务教育免费了,职工工资增加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有了基本医疗保障,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形成……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各级政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这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让亿万人民逐步共享发展成果。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我们深知,这样的中国梦,体量之大,涉及13亿人;范围之广,涵盖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决定了圆梦之途绝不轻松,既需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更需要克勤克俭、辛勤劳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不断满足民生之需、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中国梦不是空中楼阁。梦想成真,民生改善是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将梦想的力量凝聚在共同富裕的旗臶下,未来中国定能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复兴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七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大河没水小河干”,近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和世界共发展 与世界同分享

——六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当中华民族的巨大航船,穿越历史的波涛,驶向复兴的彼岸,整个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之梦,将怎样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展开?走向复兴的中国又会带给世界什么?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再次向世界传递了实现文明复兴、建设和谐世界的中国理念。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始终不变的战略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翻开历史,“七下西洋”播撒和平友谊的种子,“丝绸之路”留下互利合作的足迹。讲信修睦、善待他人,文明塑造出敦厚平和的民族禀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交流孕育出推己及人的民族文化。近代以来的列强入侵和连年战乱,将中华民族拉进苦难的深渊,留下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世界和平。

和平与发展,互为条件。地球村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没有和平环境,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同样,离开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自身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互利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迈向梦想的脚步坚实而稳健。以和平推动发展,以发展捍卫和平,中国的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赶超之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与世界同分享,是中国梦独具特色的重要内涵。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始终追求良性互动、互利共赢。无论是开放市场、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实现3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和国际金融危机,我们都着眼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未来的道路上,中国梦必将进一步焕发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梦是复兴之梦、发展之梦,也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坚持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终将完成民族复兴伟业,也终将成为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保障。

在党的引领下汇聚圆梦力量

——八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追求梦想,离不开正确的方向;团结奋斗,更需要引领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课题。

在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加起来还要多的国家,进行一场广泛深刻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让13亿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民族复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实现中国梦想,起着引领作用的政治领导至关重要,团结亿万人民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我国革命、建设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办好中国事,实现中国梦,关键在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臶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迎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作为中华号巨轮的掌舵者,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目标。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乘势而上、转型发展,需要党引领方向;处在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凝聚共识、攻坚克难,更离不开党聚合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把党锻造成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今天的中国,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改革与发展不进则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历史方位、执政条件和队伍结构的重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把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成400多万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必须把8200多万党员打造成8200多万个先锋模范。坚定理想信念,大力改进作风,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有勇挑重担、敢涉险滩的精神,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必将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从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到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起来”,再到建成全面小康让13亿人“幸福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基本动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一个信仰坚定、坚强有力、清正廉洁的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担起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九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这是很多人经受磨砺而后奋起的慨叹,更是我们民族走过几千年沧桑岁月而巍然屹立的写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鲜明揭示无数先贤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这代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放眼过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导引无数中华儿女进行非凡奋斗的,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脉相承,始终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奋斗的梦想。

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100年前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万国博览会,100年后千万游客穿过小说里虚构梦想的跨江大桥和地铁隧道走进世博中国馆。30年前中国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今天中国高速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10年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顺利取得,创造历史总是伴随着艰苦奋斗。回首过去,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变,凝聚着

篇三: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同心共筑中国梦》9篇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同心共筑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一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17日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深刻揭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走好中国道路注入了强大正能量。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却始终没有找到一条光明之路。从登上历史舞台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就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一路追赶现代化潮流,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回望历史,找到这条正确道路,极为艰辛、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样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使中国道路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增强了13亿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站在过去与未来的梦想交汇点上,亿万人民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正是这条道路,把中国送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连续30多年保持近10%的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30倍以上;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十年间构筑起一些西方国家近百年才完成的基本社保网,不到20年里就为

全球减贫事业做出超过70%的贡献,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切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连“历史终结论”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令人惊异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人类思想宝库需为中国留有一席之地。

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13亿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满怀信心走好这条道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把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送达梦想的彼岸,让每个人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中梦想成真。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

——二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上,在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靠什么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精神的本质内涵,深刻阐述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寓意深远、催人奋进。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是这样。没有人的精神的有力支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强大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精神生生不息,成为照耀我们民族奋勇前进的不灭灯塔。今天,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纷繁复杂的观念世界,如何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不管是民族危亡关头的同仇敌忾,还是众志成城抵御重大灾害,凝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个人命运才会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滴水之微才能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改革创新始终是激励我们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深圳等特区的创立,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项事业的开拓,改革创新精神激荡神州,造就了历史的巨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改革没有完成时,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无论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还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释放改革红利,都需要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迈过沟沟坎坎、越过发展陷阱,才能赢得更加光明的前景。

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融入现代化进程,我们就一定能永远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凝聚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

——三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了共同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历经苦难与辉煌,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正是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历史。从上学就业到住房就医,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每个人向着梦想的不断努力,描绘出一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梦想图景,更汇聚起一个国家最为持久的追梦力量。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亿万中国人组成的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梦渐行渐近的步伐,来自2.6亿农民工劳动致富的创业热望中,来自社会各界心系国运的热诚参与中,来自无数志愿者投身社会的无私奉献中。有了每个人的共同“给力”,才有国家社会的不断前行,才能让更多人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努力圆梦,凝聚起推进民族复兴的中国力量。

什么是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个人梦想可能千差万别,但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我们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的抗争中感受过,在建设岁月激情燃烧的奉献中体验过,在改革时期波澜壮阔的奋斗中亲历过。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磅礴之力,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通向理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经历发展阵痛、面临“惊险一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每个人都可能会与国家社会一起,经历追梦之旅的曲折和辛劳,可能会有抱怨、有纠结,但更要看到,我们可以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家,是幸运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梦想。毫无疑问,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仍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努力。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发展筑牢梦想根基

——四论同心共筑中国梦

梦想要激发力量、鼓励奋斗,离不开现实的深厚基础;梦想要开花结果、落地生根,更有赖于现实的强力支撑。

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伟大的梦想,源于现实的土壤。中国梦逐渐成形的过程,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前行的过程。上世纪初,爱国学生只能空自发出“奥运三问”;进步青年只能在小说里幻想举办万国博览会。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经济萧条,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奥运梦、世博梦终于梦想成真,我们听到中国梦渐行渐近的铿锵足音。

只有通过不断发展,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体现在国家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体现在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等实打实的民生红利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


《人民日报论同心共筑中国梦系列文章》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60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9 16:49 , Processed in 0.2418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