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一:初三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教学案
复习导学(一)——空气、氧气(1)
【复习目标】: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主要性质和用途。 【回顾练习】
1.关于空气的成分你了解多少?
1)空气是一种 (填纯净物、混合物),其中主要含有 氧气 (21%)、还含有 ()、 ()、()、()等主要成分;
2)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从空气中得到医疗急救气体的方法是 ,原理是 ; 3)下列气体不可直接从空气分离获得的是 (填序号)。
A.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B.用作焊接保护气的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气体D.用作清洁燃料的气体 E. 用于制霓虹灯的气体 2.关于新鲜空气的品质你知道多少?
1)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填化学式) 、、 、 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主)等。
2)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气体有 、会造成酸雨的气体有 。
3、氧气的性质你知道多少?
(1)如果你购买了“陈光标好人”牌新鲜空气,打开易拉罐后应当(正、反)放在桌面上,
原因是 ;该瓶气体可以用于:、 上述物质中:
a. 有黑色固体生成的有; b. 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c. 若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物质 。 【归纳小结】
① 氧气是一种 的气体,具有 性。
② 你认为氧气能与哪几类物质发生反应? 反应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典型例题】:
友情提示:探究实验的改进思路……操作简便、环保、替代药品、降低成本等方面
【例1】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
[实验1] 甲同学采用图1所示的是红磷燃烧的测定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内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友情提示:实验的成功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哦!你还能想到什么?
【例2】(1)对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
实验 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放出的热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氧气
解释
量筒中的水: 集气瓶中的水: 集气瓶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 冷却溅落融熔物,水先将集气瓶内的化得出O2体积 防止集气瓶炸裂 空气排净,后便于观
察O2何时收集满
B
C
D
A
(2)要使铁丝燃烧实验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要考虑哪些因素?
友情提示:鉴别实验的表述:步骤……现象……结论
【例3】(1)汽车安全气囊必须在碰撞后10毫秒内生成一种无毒、无味、对环境无污染、化学性质稳定的气体,符合这一要求的气体是( ) A.氮气B.氧气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硫 (2)若用集气瓶收集一瓶该气体,请设计实验验证这种气体。
复习导学(二)——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
【复习目标】:
运用典型习题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加以巩固并进行适当拓展。 【典例解析】:
下图A与B是实验室常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装置B表示正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其中还缺少的仪器是 (填名称),图中棉花的作
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完毕,为防止水倒吸,应。
(2)若用装置A来制取氧气,所用药品是二氧化锰和 ,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和
不变;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使用的药品是,并在 (填“①”或“②”)中加入; 【知识总结】:
反应应容易控制;反应条件温和(尽量选择常温--安全、操作简便);成本低。 例如:二氧化碳实验原理的确定
Na2CO3+2HCl==2NaCl+H2O+CO2↑ CaCO3+2HCl(浓)==CaCl2+H2O+CO2↑ CaCO3+H2SO4==CaSO4+H2O+CO2↑
⑴确定发生装置依据:、⑵确定气体收集方法确定的依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排水法优点: 排空气法优点:
;
【巩固练习】: (2010年大连市)(6分)在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回答下列问题:
ABCD
(1)向装置内加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2)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发生装置中,与B相比,A的优点是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下的目的是 (4) 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用D装置所示的方法收集,原因是 。 【知识拓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是:
(1)气体的净化:
当瓶内液体为浓硫酸时,其作用是 ,气体应从管进入; 当瓶内液体为氢氧化钠溶液时,其作用是 ,气体应从 进入。 (2)常见干燥装置
? 气体的净化原则:
不减:所需气体不能参加化学反应或因溶解而损失;不增: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 净化的顺序:除杂在前,干燥在后,干燥后的气体不能再通过水溶液。
复习导学(三)——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复习目标】
B.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C.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回顾练习】
1、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1
”氧原子,“
”氢原子)
d. 下列图示中能表示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B.
C.
D.
a)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 ; b) 常温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说明 ; c)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说明 ; 3.下列是关于分子、原子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a)原子是由分子结合而成的()b)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c)分子比原子质量大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 2. 原子、离子、元素有什么关系啊? (1)在原子的结构中:
A、构成原子的微粒(标出电性)有 ; B、决定原子质量的微粒是 ; C、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 D、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 (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 表示阴离子的是( )
(3)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Na+比Na多一个电子
D.
Na+最外层电子数为稳定结构
(4)在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表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钠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 D.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4、各种微粒都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1)2个氮原子(2)3个氧分子(3)2个亚铁离子 (4)五氧化二磷(5)3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6)氧化锌中锌元素的化合价 (7)3个硝酸根离子 【知识小结1】
篇二:初三化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绪论
1、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 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产生橘色火焰,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考点一:常见仪器名称考点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① 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② 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③ 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考点三、固体药品的取用工具:块状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
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考点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倒少滴”。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从试剂瓶中倾倒。(一倒二向三挨四靠)
步骤: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瓶口在试管口靠两下。并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垂直悬空滴加(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注意: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用过后应立即洗净,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滴瓶上的滴管用后应立即插入原瓶不必用水冲冼。
3、取用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倒 :① 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考点五、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⒈ 加热液体: 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 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 D、试管与桌面成45度角
⒉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注意 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焰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考点七、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A、连接装置; B、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C、用手紧握试管加热;
D、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考点八、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而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时,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考点一)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B、(过一会儿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
点燃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考点二)
(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考点三)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
考点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考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化学方程式C + O2CO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氧气(O2) 点燃 二氧化硫(SO2)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 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点燃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 点燃
氧化镁(MgO)化学方程式:2Mg + O2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氧气(O2 四氧化三铁(Fe3O4)化学方程式:3Fe + 2O2 点燃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考点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 E (简称“多变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水(H2O)+ 氧气(O2)化学方程式: 2H2OMnO2 2O+ O2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
△ △ 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
方程式:2KMnO4K2MnO4 + MnO2 + O2↑ 步骤:① 连接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
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
管口出现一段水柱。证明装置不漏气。
②装入药品
③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⑤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使收集的气体更纯)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⑥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⑦再停止加热(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住导管或污染水槽中的水。
G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考点三、催化剂: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考点四、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二、分子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间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间分子的性质不同。
2含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三、原子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一、1、原子的构成:如右图所示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
二、核二、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质子数 ①圆圈:表示原子核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17:表示原子核内有17个带正电的质子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
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不易得失电子
4、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三、离子1、概念:带电的原子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离子符号前面有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例如: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6
篇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期考复习整理
第一部分:关于物质
一.空气和水
1. 空气的组成
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 0.03%;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反应原理:4P + 5O2点燃2O5。
操作及要点:选用试剂燃烧后的产物必须是固态,能在空气中燃烧,常选用红磷。
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2.空气污染及防治
主要污染源:①可吸入固体颗粒; ②有害气体(SO2 NO2 CO)等。
社会热点问题:空气质量报告、雾霾、沙尘暴等。
3. 水及其组成
水的物理性质: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通常密度是1g/cm3,在101kPa下,水的凝固点为0 ℃,沸点是100 ℃,水在0 ℃~4 ℃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热缩冷胀)。 ? 电解水的实验
反应原理:2H2O通电2↑+ O2↑
电源:直流电;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装置及实验现象:
装置――水电解器
现象——(1)两电极表面都产生气泡,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和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之比为2:1。
(2)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负
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结论(1)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宏观)。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微观)。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4.水的净化
? 自来水的生产流程:沉降——过滤——吸附——消毒
? 硬水和软水:
定义:硬水是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含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检测方法及现象: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产生较少泡沫或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
硬水处理:生活(家庭)中用煮沸的方法;工业上常用蒸馏的方法。
? 净化水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5.过滤操作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低;漏斗下端口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液体
6.爱护水资源
? 水的分布:地球表面积的71%被水所覆盖;生物体中大量含水。但是淡水资源缺乏,可直接
使用的淡水资源不到总水量的1%。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最多的元素是O。
? 爱护水资源:节�加盟乐顾逦廴�
? 水污染与防护
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及生活污水的任意
排放。
防治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
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二.氧气的性质和制取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无味气态。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大。液氧、固态氧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支持燃烧,有助燃性。可供呼吸,是常用的氧化剂。
? 相关的实验
(1)炭在氧气中燃烧(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的木条复燃)
点燃C + O2CO2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S + O2 SO2 现象: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
(3)磷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4P + 5O22O5现象: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点燃3 Fe + 2O2 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此实验必须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砂,防止溅落的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5)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点燃爆鸣气)
点燃2H2 + O22O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
量;不纯的氢气点燃会爆炸。
(6)蜡烛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内有水珠。向瓶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3.氧气的制备
? 工业制氧:分离液态空气。(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
? 实验室制氧
反应原理:2KMnO4K2MnO4 + MnO2 + O2↑ △
2KClO3 △ 22↑
2H2O2 2O+ O2↑
选择装置:
①发生装置:氯酸钾、高锰酸钾制氧选择固固加热型装置,过氧化氢溶液制氧选择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②收集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及溶解性,可用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和向上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
操作步骤(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
查—装—定—点—收—离—熄
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MnO三.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1.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的固体,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作钻头、装饰品等。
2.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石墨很软,可用于制作铅笔芯;有优良的导电性,可制作电极。
3. 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足球状分子,可用于超导体,新材料等。
4.这几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5.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 高温下: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⑴可燃性:
氧气充足时:C + O2点燃2
氧气不足时:2C + O注意:碳在空气中燃烧常同时发生上述两个反应,由于氧气不充足时,碳燃烧很不充分,放热少,且生成有毒的CO气体,所以应保持空气流通,让碳充分燃烧。
⑵还原性:
①碳还原氧化铜:2CuO + C②碳还原CO2 :CO2高温2Cu + CO2↑氧化剂:氧化铜,还原剂:C。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氧化剂:CO2,还原剂:C 。
四.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 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的密度。
2.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2CO + O2点燃2CO2。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壁有白色物质。
②还原性:与CuO等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CO还原 CuO:CuO + CO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③毒性: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中毒性缺氧,甚至死亡。
3. 用途:①作燃料;②冶炼金属。 △
五.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固体CO2俗称干冰。
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①跟水反应:CO2 + H2O==H2CO3。CO2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但H2CO3 不稳定,H2CO3 == H2O+ CO2↑,所以加热后,石蕊试液又变成紫色。
②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提示:该反应是用于检验CO2的方法。
③与C反应:CO2+ C
等 3.用途:①植物的光合作用,②灭火,③化工原料,④气体肥料。干冰可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六.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和稀盐酸(HCl)。
2.反应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3.发生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的装置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6.验满: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中,木条熄灭(不要伸入瓶中)。
注意:药品不能用稀硫酸和块状石灰石,因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CaSO4 ,覆盖着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也不能用浓盐酸和石灰石,因为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混入CO2 中,使制得的气体不纯。
七.氢气的性质和制取
1.物理性质:通常为无色无味气体比空气小(在各种气体中,氢气的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2H2+O2点燃 2H2O (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现象:淡蓝色火焰,火焰上方罩一
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②还原性H2+CuOH2O +Cu现象:试管壁有水珠,黑色粉末变红色。
用途:冶炼金属
3.氢气的验纯: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若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4.氢气的制取:
反应原理:Zn+H2SO4=ZnSO4 +H2↑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八. 燃烧及其利用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5.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6.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
(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点燃(2)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 (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 (4)乙醇可以再生
《初中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计划》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209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