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资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回复: 0

李治为何喜欢武则天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126
发表于 2019-9-13 2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篇一: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

唐高宗李治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

虽然麟德元年上官仪被诛后,武则天开始“垂帘听政”,上元元年更是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为何手握大权独断专行的武则天却没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任命过任何一位宰相或大将?为何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只是被唐高宗“略施行之”?为何武则天要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敢将于自己有恩的李义府袁公瑜等人追封?唐高宗对武则天真的是“言听计从”吗?

事实上想要知道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有多“言听计从”,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武则天究竟都让唐高宗做了什么。

首当其冲便是废后未遂一事。

但凡是对这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这场废后风波的导火索便是麟德元年宦官王伏胜的告密,称武则天大行厌胜之事,然后宰相上官仪借机向高宗提出了废后一事。然而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掀起这场风波的上官仪和王伏胜有着一段相同的履历:此二人皆曾是高宗长子、废太子李忠的幕僚。李忠封陈王的时候,上官仪任陈王府咨议,王伏胜为陈王府内侍。

而纵观历朝历代的宫廷事件便能知道——一旦皇后被废,那么她所出的太子的地位也就随之不保。所以武后若是被废,那么她亲生的太子李弘以及其余三子将会面临何种境况已是不言而喻。

上官仪身为宰相,又岂会不知此理?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上官仪不仅不力劝高宗以保太子,反而如此积极主动地提议废后;而王伏胜告发皇后,其用意又是何在?这种种举动不得不令人疑窦丛生,所以紧接着许敬宗向高宗举报说上官仪、王伏胜暗中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不轨,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而唐高宗的废后未遂一事看似是以武则天的大获全胜为告终——因为上官仪被诛,武则天也赢得了“垂帘听政”的机会,甚至与高宗并称为了“二圣”。然而这“二圣”的称呼并非前无古人之举,隋朝的独孤后就因为经常与隋文帝谈论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且再仔细看一看随后上任的宰相名单,就可以知道武则天的这场“胜利”以及所谓的大权在握,不过是笑话一则。

乾封元年刘仁轨拜相,紧接着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等人相继拜相,上元中来恒、薛元超、李义琰也拜相了。这几位宰相除了戴至德、张文瓘与武后并无甚恩怨情仇外,其余几位可都是与武则天结过不小的梁子的。

比如刘仁轨,高宗一朝的重要人物,入则为相出则为将,既是唐高宗的肱骨大臣也同样是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只可惜与武则天的爱将之一李义府是死对头。

比如郝处俊与李义琰,这二人在唐高宗因为风疾想要逊位于武后的时候是一唱一和,三言两语便让高宗打消了这个念头。

处俊对曰:“尝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伏乞特垂详纳。”中书侍郎李义琰进曰:“处俊所引经旨,足可依凭,惟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帝曰:“是。”遂止。(《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

又比如来恒,其弟便是著名的反武派前宰相来济;再比如薛元超,其父薛收乃是唐太宗的十八学士之一,姑姑薛婕妤则是唐高祖嫔妃。薛婕妤因为“妙通经史,兼善文才”,高宗年幼的时候曾“从其受学”,对其“礼敬甚重”。薛元超本人尚和静县主,一家人可谓是与李唐皇族关系密切非常。

更不用说军事上的诸位大将了。刘仁轨自是不用再提,裴行俭也是著名的反武派人士之一,还有王方翼,人家可是被武后取而代之的王皇后的族兄,薛仁贵更是唐高宗一手提拔上来的,还有程务挺、李孝逸等等这些尽与武则天不是一条心的。而武则天的另两位爱将袁公瑜与崔义玄,倒是在军事上还算有点本事,只可惜是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

即便是武则天后来绞尽脑汁上书的建言十二事,唐高宗的反应也不过是“皆下诏略施行之”——好不容易搞出来的政令不仅要通过唐高宗的同意才能施行,而且还只是“略施行之”,可见武则天的意见对于唐高宗来说根本就是无足轻重。

事实上,与臆想中的唐高宗对武则天言听计从的场景截然相反,史书中处处可见的是武则天在一心讨好着唐高宗,小心揣摩着唐高宗的心思。

知道唐高宗一心想将文德皇后的亲蚕礼发扬光大,所以与王皇后从不举行亲蚕礼截然不同,武则天的亲蚕次数堪称是有唐一代之最。知道高宗提倡节俭,所以武则天主动将皇后裙子上的十三个褶子改成了七个。知道高宗不会任外戚坐大,所以武则天身为昭仪的时候就特意写过一篇《内训》,当了皇后之后更是制出一部《外戚诫》,还“以身作则”,在唐高宗活着的时候将娘家人都压制得死死的,绝不容许他们兴风作浪——直到唐高宗驾崩,这才将武家的人一个个全部安插在朝廷的要职上。《旧唐书·外戚列传》:

“承嗣……则天临朝,追尊士矱为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属,五代祖已下,皆为王。嗣圣元年,以承嗣为礼部尚书。寻除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三思……则天临朝,擢拜夏官尚书。”

我们甚至还可以在高宗一朝的重臣花名册中扒拉一下,瞅瞅朝中究竟有哪位宰相是武则天钦点的,又或者有哪位大将是武则天任命的,借机欣赏一下唐高宗对武则天究竟是怎样一种“言听计从”的法子,顺便再观摩一下武则天又是如何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

只是可惜的很,翻遍史书看到的却是当年力挺武则天登上后位的那些人,除了许敬宗外没一个落着了好下场,倒是那些屡屡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备受唐高宗的青睐。

例如,武则天当年恨王皇后与萧淑妃恨得非得将这二人一一弄死才算完,死后对其子女

家族的种种羞辱更是不用多提,唯独拿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没有办法。是武则天宽宏大量吗?史书中可是明载了她对王方翼“欲因罪除之,未得也”的经过。然而,当王方翼在高宗一朝青云直上官运亨通的时候,“生杀予夺”的武则天除了干巴巴地看着,还能做什么?

又如,长孙无忌对武则天立后一事多有阻挠,武则天对此也暗恨在心。虽然长孙无忌最后失势了,然而事隔不到四年的时间,长孙无忌的嫡孙长孙延便回京做了一名正五品上的官员。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武则天称“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唐高宗便下诏追复了长孙无忌的官爵,陪葬昭陵,命其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国公。而此时“把持朝政”的武则天又在哪呢?

再如,扶持武则天登上后位有功的李义府、袁公瑜、崔义玄等人被唐高宗流放的流放,贬的贬的时候,“大权在握”的武则天又做了些什么呢?为何只能等到唐高宗驾崩后,才想起来这些人“在永徽中有翊赞之功”,这才大肆追封一番?

想来武则天若是真的对唐高宗有那么大影响力的话,真的是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话,那么想必处理掉王方翼、长孙延这些人绝对不在话下,而将李义府、袁公瑜等人好好提拔提拔更是举手之劳。然而纵观史书,唐高宗发话的时候偏偏看不到武则天的身影,唯有等到高宗不在了,武则天才敢出面收拾这些曾经恨之入骨之人,追封当初于自己有恩之人。

至于唐高宗活着的时候,武则天究竟能对军国大政了解多少,又有多少置喙的权利,实际上通过她当政后的种种政策便能略知一二了。

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为了独揽大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泰半精力都放在了铲除异己上,致力于平息徐敬业、琅琊王冲等人的内乱。而面对边境上的突厥叛乱,武则天则奉行了消极放任的应对之策,除非突厥南犯到极有可能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时候,武则天才会派将抵御。

武则天自己身为女人,军事将领大多不服她,武则天就将高宗留下来的那些高级军事将领,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李孝逸、张虔勖、泉献诚等人杀光,流放光,却不知道怎么才能打胜仗。而武则天亲自任命的那些将领,也都是些无军事指挥才能的平庸之辈,或是不懂兵事的诸武子弟,如武重规、武攸宜、武三思、武懿宗等;或是其嬖臣,如薛怀义等;或是被认为可靠的文臣,如魏元忠、狄仁杰、韦待价等;即便是真正的武职将官,也是临阵怯懦者如淳于处平。

再加上缺乏长远有效的战略构想和军事部署,这便导致了武周时代动辄可见上十万的军队,在一群庸将的指挥下沦为无数炮灰。武则天也因此一度企图以物资、金帛、和亲换取苟安,然而由于并未认清突厥的真正意图,武则天派自己的侄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突厥迎亲时,反被默啜借口武延秀并非李唐皇族子弟而拒婚——好不容易推出的一个和亲政策,居然被羞辱不说,最后还能沦为突厥出兵的借口。武则天的“军事才能”,简直就是惨不忍睹。

所以武周时期的版图硬生生是比唐太宗唐高宗时期缩水了近五分之一,而武周时期的边境也堪称是安史之乱之前最烂。可见唐高宗在世的时候,武则天根本就不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军国大事——不然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下,武则天的军事水平又怎会如此的不堪入目?

篇二:王皇后为何输给武则天

王皇后为何输给武则天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唐太子李治登基后,册封太子妃王氏为皇后。年号:永徽。永徽二年(651年)秋天,王皇后授意从感业寺接武才人回宫,到了永徽六年(655年)10月,王皇后被废贬为庶人,武昭仪被册封为皇后,同年12月,废后王氏在冷宫赐死,悲情王皇后咋混得这么惨?到底犯了啥弥天大罪?王皇后出身于高门大族:太原王氏。她知书达理淑静贤德,还是位出名的美人,她和李治的婚姻是李治的姑姑同安长公主做媒结合的,选为晋王妃,(李治当时是晋王)。

太子李治登基后册封她为皇后,唐太宗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去世前对首席宰相长孙无忌和重臣褚逐良说:“佳儿佳妇,托付給卿----”当朝中书令柳挚是王皇后的亲舅舅,王皇后实力势力超强。武才人呢?刚从感业寺接回宫,28岁大龄剩女,曾是唐太宗才人历史有污点,出身山西商人家庭,回宫时无名无份,只是个侍寝的宫女,朝廷没有后台,这样的条件和王皇后没法相比,就是这个女人,是王皇后克星。武才人二进宫,四年后自己登上皇后宝座,还把王皇后打入十八层地狱,王皇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性格决定命运,王皇后是悲剧命运。《旧唐书.王皇后传》记载:王皇后“性简重,不曲事上下”意思是王皇后严肃刻板不苟言笑,不会在皇帝丈夫面前小鸟依人的可爱,对宫女太监呢?更是没个笑脸,目空一切高傲无比,地道的冷美人,女人不是因漂亮而可爱,而是因可爱更漂亮,冷美人没有亲和力,她的皇帝丈夫李治不爱她,夫妻不要相敬如宾,太客套做作不像亲人,夫妻处成客人太虚伪,能有爱情亲情吗?

后宫如花御妻81人,有的是会当妻子的,萧淑妃就是一个,萧淑妃是个活泼灵动生活化的小女人,泼辣聪明敢爱会爱,出身姿容也不比王皇后差,萧淑妃给李治生了二女一子,李治爱萧淑妃,王皇后看到萧淑妃受宠心里不平衡,经常在李治面前说萧淑妃坏话甚至哭闹抱怨,李治其烦无比更加疏远她。受到丈夫的疏远的结果:王皇后不生孩子,可以理解王皇后常守活寡咋能生育?皇后不生孩子问题严重了,首先地位危机,再说封建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凭子贵,王皇后不孕不育,就是不被废到老晚景也凄惨,因为一点指望也没有。女人必须有孩子,无论皇后还是草根女人,孩子是维系夫妻感情和家庭的纽带,王皇后咋就没设法怀孕呢?古代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咋能不孕不育呢?

如何让李治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当王皇后得知李治经常去感业寺幽会尼姑武才人时,琢磨一绝招:接回武才人,让她和萧淑妃争宠,萧淑妃失宠后再收拾武才人。李治会感念皇后,武才人也会拿她当救苦救难的菩萨。王皇后玩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借刀杀人,成功后把武才人或杀或撵出宫,李治就会专宠本皇后了。如果换了别的女人皇后的计划或许成功,王皇后的重大失误是低估了武才人,武才人的经历,已经修炼成精了,王皇后生活一帆风顺没有心机和危机感,接回武才人等于自掘坟墓。王皇后善良心机不足,没有防范意识。永徽三年三月(653年)武才人生儿子李弘,被册封为昭仪,位九嫔之首,永徽五年(654年)武昭仪又生一女孩,高宗李治很高兴,王皇后来看孩子后小公

主死了,武昭仪像李治哭诉王皇后害死了孩子,王皇后冤枉自辩说不清,李治很气愤,产生了废后想法。

到底孩子是自然死亡还是谋杀?史书没有记载,小公主死亡谁受益?从这一角度考虑武昭仪下手有可能。没有人认为王皇后要害小公主,王皇后太缺乏心机,她笨到看不透武昭仪不好惹,远离是非之地为上策,干吗还送货上门呢?王皇后从小生活环境优越,不了解人性险恶,未察觉有人虎视眈眈的瞄着皇后位置,皇帝丈夫不爱不支持,危机四伏硬是没有察觉和防范。王皇后单纯的悲哀。武昭仪觊觎皇后位置,王皇后慌神出蠢招,武昭仪目标远大,她要当皇后。入宫几年她在朝廷培养了自己的嫡系,像许敬宗,李义府等,支持立她皇后的同志均提拔重用,反对派往死了收拾。王皇后位置岌岌可危,王皇后慌神了,她恨死了武昭仪,咋办呢?王皇后在宫中暗行“巫祝”术,诅咒武昭仪,就是整两个布娃娃或者布偶,身上写上此人的生日时辰,然后用针扎在其心脏上,诅咒其人不得好死,这事被宫女告发,武昭仪借题发挥,像李治报告王皇后“巫祝”皇上和武昭仪。

封建时代人们迷信,在皇宫里如此恶搞问题很严重,机缘巧合赶上李治头疼犯了,一切就像真的奏效了,李治决心废后,武昭仪正在找茬,你王皇后还往枪口上撞。王皇后愚蠢的可怜。永徽6年(655年)10月,李治下达废后诏书:王皇后,萧淑妃,鸩毒(谋害谋杀罪)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并除名,流放岭南。唐高宗李治废王皇后力挺武昭仪为皇后,也有政治因素,以及和武昭仪的政治伙伴关系。王皇后没有犯啥大罪,有的是行动失误和策略失败,致命问题是皇上丈夫李治不爱她。永徽6年(655年)12月,唐高宗李治批准,赐死王氏和萧淑妃。王皇后拜了两拜说:“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份。”大家是说皇上万寿无疆,面对死亡如此平静,贵族女子骄傲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致死不承认姓武的有资格当皇后,昭仪而已。

篇三:唐高宗和武则天

唐高宗和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不是一个儒弱的皇帝

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无疑是最辉煌璀璨的一颗明珠。说起唐朝,我们想到最多的应该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也许很少人知道唐太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更少人知道的是,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不少古书记载和现在的学者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儒弱的皇帝,更有甚者说是唐朝中最儒弱的。真的是这样的吗?在看了一些书籍和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并不赞同个这个观点。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显著,不过我现在要从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爱情故事来说明这一观点。《唐会要》中这样记述“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如此简单的相识、相恋过程,可谓一见钟情。今天,不少学者有这样的观点:唐高宗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只是一场利用,武则天利用李治摆脱困境,不断上攀。对于此说法,我是持否定态度的,我认为他们之间是有真感情的。众所周知,武则天是唐太宗的才人,但是她却不受宠爱。一直当了十二年的才人,没有为太宗生育一个孩子。任何一个女人都希望得到丈夫的宠爱,尽管是武则天这样强悍的女人,所以,不难想象武则天内心是空虚、寂寞的,而李治刚好在这个时候出现,他的爱慕弥补了她的寂寞、空虚。那为什么武则天和唐高宗之间没有产生感情,而武则天和李治之间却能产生感情呢?很大的原因是性格,武则天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和李世民极其相似,她有理想、有野心、有征服欲,她在李世民面前过于表现自己,而且表现得很生猛,从两性角度来讲,她是无法做到和李世民和谐相处的。越强势的男人越希望自己的女人小家碧玉、小鸟依人。聪明的李世民必然会对她心存戒备,进而压制她的发展。而李治性格温和,为人低调,安分守纪。从两性关系来讲,武则天正好和李治性格互补,而且据史书所说李治过早失去母爱,所以想找一位像母亲般的可以照顾他、安慰他的女子,这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两个条件一结合起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李治和武则天之间产生爱慕之情了。

就算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和自己的继母产生关系是不可想象的,何况在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的皇族家庭。根据《唐律》的规定,太子殿下与武才人的这种不正当关系属于“内乱”。这是十恶不赦的一个条款。唐律有明文规定,强奸

父亲、祖父的妾或者与之合奸属于内乱。(《唐律疏议》卷一)合奸就是通奸。李治与武才人,应该不是强奸而是合奸。总之,这是一个违背人伦道德,违背当时法律的严重问题。如果让唐太宗知道了,这是一件多么丢脸的事,后果可想而知。就算不杀自己的儿子,李治也没可能再做太子。而武则天只能是死罪一条,而且很有可能是株连九族。单从这一个沉重的代价,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诚的,没有人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做一笔交易。更何况当时的他们已经一个是太子、一个是才人。而且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李治不儒弱,一个儒弱的人敢于与父亲的女人产生关系吗?李治也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在那么危险的皇宫,与武则天私通又没被皇帝和宫里的人发现,可想要有多么周密的策略。在父皇的权威面前,在传统的道德和政治要求方面,他低调做人,认真做事,小心谨慎。所有公认的好品质他都具备,所有正面的评价他都拥有,然而他想做的与社会道德不符的事情,他也做,且没被人发现。他骗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父亲唐太宗。这样的人不儒弱。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明驾崩于翠微宫含风殿。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几天后,二十二岁的李治即位于柩前,成为大唐王朝第三代皇帝。六月初一日,李治举行了登基大典。当上皇帝后的李治对于武则天做了两件事:第一,发布诏书“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这一诏书相当于向大臣和百姓公开了他和武则天的情侣关系。我认为,这一举动他还是挺聪明的,借父亲唐太宗李世民之名以表明自己和武则天关系的合理和合法性。虽然当时的李治已经是掌握一切的皇帝,我想怎样就怎样,你们也不能奈我如何。但李治明白,那是昏君的做法,他要做一个明君。即使是做秀,他也要做给大臣和百姓看。只有这样,他的大臣日后才会服从于他,百姓才会拥护他,他的皇位和江山才会稳固。从这一点也不难看出,李治是一个聪明的皇帝,而不是懦弱的。第二,就是他要去看武则天,相爱的两个人难免会有相思之苦。但是,他却不是理直气壮的去看武则天。他给大臣的答案是去感业寺拜祭父亲,因为当时大臣们可能还没有完全接纳武则天。永徽元年(650)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这又可以看出李治的另一个聪明之处,他要讲究策略,在等待合适的时间。以上这两点也进一步证明了另一个观点:李治和武则天之间是有真实感情

的,并只是一场利用,并不是武则天利用李治摆脱困境,不断上攀的手段。我们可以想一下,此时的李治已经当上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只要他喜欢,他可以从全国各地挑选女子进宫,怎么会在乎区区一个正在为尼的父亲的女人呢?他随时可以把她忘记和抛弃,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对于如何把武则天从感业寺中再次召入宫一事,李治也做得很聪明。永徽二年,因萧淑妃专宠,皇后复召武则天入宫,企图“以毒攻毒”。这样武则天入宫就显得理正言顺,好像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一样。进宫后,武则天的快速上位, 唐高宗又在李勣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对于武则天当上皇后,有李治的宠爱、有武则天聪明才智(也许也可以说是她的心狠手辣的手段),也有李治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据《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的长女出生后才一月之际,王皇后来看过她的女儿之后,她就亲手把女儿给杀死,并嫁祸于王皇后,皇帝一气之下把皇后打入冷宫,后来被武则天暗中杀死。书里的原话是“送到日本”。高宗大怒,于是起了废后的念头。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外廷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唐高宗这时已经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于是,武则天开始成为高宗政治上的“战友”。从这一件事来说,也不见得有什么理由说李治懦弱,就算武则天日后作出了那样的事。但至少那个时候,是看不出武则天有那方面的显露的。反过来说,反而可以说是理智利用武则天,利用她来打击上朝元老,利用她来显示和加强王权。

还有一件事也可以说明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真诚爱情。那就是他们的爱情结晶。历史记载:唐高宗子嗣不多,八个儿子,有四个是武则天生的,四个女儿,武则天也生了两个。他前面的六个孩子,不是武则天生的,到后来有了武则天后,全是武则天的孩子!652年,生孝敬皇帝李弘;653年,生安定公主,就是夭折的那个公主;654年,生章怀太子李贤;656年,生中宗李显;662年,生睿宗李旦;665年,生太平公主李令月。14年间,生育6个子女,可见武则天受专宠的程度,而生太平公主的665年,武则天已经41岁,从今天来看,也已经是高龄产妇了。事实上,太平公主的生卒年都不详,有说665年,有说670年,如果是670年,那武则天当时,已经46岁了。即使高宗后期,尽管她已经大权在握,

高宗和她也出了嫌隙,一度想废后,但她始终没有对高宗下手。史料记载,李治对武则天疼爱有加,而武则天对李治也很好。他爱武则天,武则天也爱他。这点绝对是有的,不然两人也很难处四十多年的!历史上有多少后宫的女人被冷落,有的甚至一辈子也没见过皇帝。不要说皇宫,不要说古代,就算在今天,两个人能够相守46年真的不容易。

从以上的几个观点,我个人认为唐高宗不是一个懦弱的皇帝,李治和武则天之间是有真实感情的。那为什么有些观点会认为李治是一个懦弱的皇帝呢?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观点是这样的:被称“昏懦”是因为武则天。他们认为李治被冠以昏懦的主要原因就是委政于武则天。显然,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此事绝难以被以男性为主的文臣武将们接受。历史学家们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十足的野心家,整个唐高宗时代基本被武则天的阴谋所笼罩。为了说明武则天的强势,就必须把李治描写成一个很懦弱的皇帝。也许在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妻子武则天的强大的统治光芒下,李治统治时期所取得的一切成功都被缩小了,都显得那么不重要。综观高宗执政时期,国力在增强,到永徽三年(652年),全国人口就从贞观时期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三百八十万户。此外,民族关系在改善,疆域在拓展,这个被认为是唐朝最弱的皇帝,拥有唐朝最大的版图。这样的人能说弱吗?退一步说,对于一个守成之君,能够继续执行被证明是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沿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正确道路开拓前进,怎么也不应该给他一个“昏懦”的评价吧?

由此看来,有时候历史书籍记载的也不是完全对的,也不能完全信服一些历史学家的观点。面对一些历史,要敢于质疑,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李治为何喜欢武则天》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023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代学代考网络课程远程培训

QQ|手机版|文浩资源 ( 湘ICP备17017632号 )文浩资源

GMT+8, 2025-1-10 03:05 , Processed in 0.5066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